注會考試每年有幾次-注會要在幾年內考完
備考注會的人,十個里有九個會先問這倆問題:一年能考幾次?必須在幾年內考完?這倆問題看似簡單,卻直接決定了備考節奏——畢竟誰也不想辛辛苦苦考到一半,發現成績過期了;更不想埋頭學了大半年,結果錯過報名時間。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清楚,順便給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備考規劃思路,幫你少走90%的彎路。
一、每年考幾次?為啥注會考試“一年只開一次門”?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答案都會懵:“這么重要的考試,為啥不多考幾次?” 其實背后有兩個核心原因:
1. 考試難度大,命題和閱卷成本高
注會考試被稱為“財會第一考”,專業階段6科涵蓋會計、審計、稅法、財管、經濟法、戰略,每科都有“勸退級”難度——比如會計的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財管的公式能讓理科生都頭疼,審計的“天書”術語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為了保證考試的權威性,中注協每年要組織上百位專家命題,光打磨真題就要花大半年;考完后還要全國統一閱卷,光是專業階段每年就有上百萬考生,閱卷老師要逐題打分,甚至主觀題還要“雙評復核”(兩個老師打分,分差超過閾值就由第三個老師仲裁)。這種“精雕細琢”的模式,注定了考試沒法像四六級、教資那樣一年考兩次。
2. 給考生留足備考時間
注會6科教材加起來厚度超過2000頁,每科需要200-300小時的有效學習時間(零基礎可能更久)。如果一年考兩次,考生很容易陷入“趕進度”的焦慮——剛考完3月的,馬上就得準備9月的,根本沒時間吃透知識點。一年一次,反而能讓大家沉下心來,把基礎打牢。
劃重點:每年4月是報名時間(一般持續1個月),8月底考試(專業階段通常安排在周五、六、日三天,綜合階段在同一天)。比如2024年就是4月8日-30日報名,8月23日-25日考試。錯過報名?那就只能等明年了,所以每年4月一定要定個鬧鐘!
二、幾年內考完?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時間規則”大不同
這是考生最容易踩坑的地方——很多人以為“注會要在X年內考完所有科目”,其實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的時間要求完全不一樣,得分開說。
(1)專業階段:6年有效期,從“第一科通過”開始算
專業階段有6科,每科成績有效期是5年?不對!準確來說是“連續5個年度內通過全部6科”,但這個“連續5年”的起算點很關鍵——從你第一科通過的那一年開始算,往后推5年,必須把剩下的科目考完。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王2023年第一次考注會,過了《會計》;
那么2023年就是“第一年”,2023-2027年這5年里,他必須通過剩下的審計、稅法、財管、經濟法、戰略;
如果到2027年,他還有1科沒通過,那2023年通過的《會計》成績就作廢了,2028年得重新考《會計》,同時2024年及以后通過的科目繼續有效(比如2024年過了審計,2028年審計還在有效期內)。
注意:如果第一年報名了但沒考過任何科目,就不算“起算點”,比如小李2023年報了3科全掛,2024年過了稅法,那他的“第一年”就是2024年,有效期到2028年。
(2)綜合階段:沒有年限要求,考過專業階段就能考
綜合階段只有1科,叫《職業能力綜合測試》(分試卷一和試卷二,各50分,合計60分及格),沒有成績有效期。也就是說,只要你專業階段6科都過了,哪怕過了10年再考綜合階段,也完全沒問題。
為啥綜合階段不設年限?因為綜合階段考的是“實務應用能力”——比如給你一個上市公司的真實案例,讓你用專業階段學的知識分析財務風險、做審計計劃、寫法律意見書。這種能力需要結合工作經驗慢慢積累,所以中注協干脆不設時間限制,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沉淀。
一句話總結時間規則:
專業階段:第一科通過后5年內考完6科;綜合階段:啥時候考都行,沒期限。
三、6年太長?這樣規劃,讓你“不浪費1天有效期”
很多人看到“6年”就放松警惕:“反正時間夠,今年考不過明年再來。” 但我見過太多考生,第一年隨便考兩科試試水,第三年發現還有4科沒學,第五年慌了神開始突擊,最后一年熬夜刷題到崩潰……其實6年看似長,合理規劃才能避免“前松后緊”。
1. 先定“總目標年限”,再拆分科目
根據你的基礎和備考時間,先確定“幾年考完專業階段”:
零基礎/在職考生:建議3-4年考完。比如第一年2科,第二年2科,第三年2科,壓力小還能保證通過率。
有基礎/全職備考:可以挑戰2-3年。比如第一年3科,第二年3科,或者第一年4科,第二年2科(但別貪心報5-6科,除非你是學霸中的戰斗機)。
舉個零基礎在職考生的3年規劃案例:
第一年:會計+稅法(會計是基礎,和稅法關聯度高,比如增值稅、所得稅的會計處理,兩科一起學效率翻倍);
第二年:審計+經濟法(審計需要會計基礎,經濟法偏記憶,和審計搭配“文理結合”,不容易疲勞);
第三年:財管+戰略(財管計算量大,戰略偏理解,兩科都需要邏輯思維,適合放在最后集中突破)。
2. 別讓“單科有效期”成為你的“定時炸彈”
前面說過,專業階段科目是“滾動有效期”,最怕的就是某科成績快過期了,剩下的科目還沒學完。比如你2023年過了會計,2027年必須考完剩下的5科,要是2027年還差2科,會計就作廢了,等于白學。
避坑方法:優先考“難度大、耗時長”的科目。會計、審計、財管被稱為“三大難”,建議前2年就拿下,剩下的稅法、經濟法、戰略(“三小科”)難度低,后期可以靈活調整。比如先考會計+財管,再考審計+稅法,最后考經濟法+戰略,把難啃的骨頭先啃掉,后面會輕松很多。
3. 綜合階段:別拖太久,考完專業階段趁熱打鐵
雖然綜合階段沒年限,但建議專業階段考完后1-2年內就考。因為綜合階段考的內容就是專業階段6科的綜合應用,剛考完專業階段,知識點還熱乎,復習起來事半功倍。要是隔了三五年再考,等于把6科知識重新學一遍,反而浪費時間。
四、這些“時間坑”90%的人都踩過,你可別中招
備考注會,比“學不會”更可怕的是“時間管理失誤”。我帶過的學員里,至少一半人都踩過這些坑:
1. “報名一時爽,備考火葬場”——盲目跟風報考
每年4月報名時,總有人看別人報5科,自己也跟著報,結果到了8月考試,書只翻了100頁,最后棄考。記住:報考科目的數量,永遠要和你的備考時間匹配。在職考生每天能學2-3小時,報2科就夠了;要是每天只能學1小時,報1科都得全力以赴。
2. “等我有空再學”——拖延到最后3個月突擊
注會不是期末考,靠考前突擊根本沒用。比如財管有300多個公式,會計有上百個會計準則,需要一點一點理解記憶。我見過一個學員,5月報名后覺得“時間還早”,7月才開始看書,結果每天學到凌晨2點,最后還是只過了1科。正確節奏:報名后立刻開始學,每天保證2小時,6個月下來就是360小時,足夠攻克2科。
3. 以為“6年=可以擺爛5年”——最后一年壓力爆表
有個學員更夸張,前4年每年報2科,結果每次都只復習1個月,一科沒過,到了第5年才開始認真學,結果第一年通過的科目已經過期了3科,只能從頭再來。記住:6年是“有效期”,不是“備考期”,越早開始,越能掌握主動權。
寫在最后
注會考試每年1次機會,專業階段6科要在第一科通過后5年內考完,綜合階段沒有年限——把這兩個時間規則刻在心里,備考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計劃,拒絕拖延,別讓“時間”成為你拿證路上的絆腳石。
其實考注會就像跑馬拉松,重要的不是一開始沖多快,而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跑到終點。只要方向對了,慢一點又何妨?畢竟,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會值得。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75958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