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配注會考試科目
摘要
注會考試(CPA)6科專業階段+1科綜合階段,5年考完的壓力讓很多人一上來就慌了神:到底先學會計還是審計?每天2小時備考能報幾科?零基礎能不能一次報3科?其實科目搭配沒有“標準答案”,但有“高效邏輯”——既要考慮科目間的關聯度,又要平衡難度和備考時間,還要結合自己的基礎和目標。這篇文章會拆解不同人群的搭配方案,幫你避開90%的人踩過的坑,讓備考少走1年彎路。
一、先搞懂注會考試的“底層邏輯”:為什么科目搭配比努力更重要?
很多人備考注會的第一步就錯了:打開教材直接學,或者跟風報熱門科目,結果學了3個月發現“會計和財管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最后中途放棄。其實注會6科(會計、審計、財管、稅法、經濟法、戰略)就像6塊拼圖,拼對了能互相借力,拼錯了就是“內耗”。
先認清3個現實痛點,你才能明白搭配的重要性:
科目難度天差地別:會計、審計、財管被稱為“三座大山”,每科需要300-400小時備考;稅法、經濟法、戰略相對簡單,200-250小時就能搞定。硬剛“大山組合”,很容易心態崩掉。
科目關聯度藏著“偷懶機會”:會計是“百科全書”,和審計(報表審計)、稅法(所得稅核算)、財管(財務報表分析)都高度相關;戰略和審計(風險控制)、財管(戰略成本管理)也有交叉。把關聯科放一起學,能省一半力氣。
5年有效期是“隱形壓力”:第一年考的科目如果第6年還沒考完剩下的,就得重考。盲目貪多導致“前考后忘”,反而浪費時間。
二、3個“黃金搭配原則”:別讓你的努力白費
不管你是零基礎還是有經驗,這3個原則一定要記牢,比任何“網紅搭配”都實用:
1. 優先保證“會計”——它是所有科目的“地基”
會計是注會的“敲門磚”,沒有會計基礎,審計看不懂報表,稅法算不清稅會差異,財管分析不了財務數據。建議第一年必報會計,哪怕只報1科,也要先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舉個例子:我之前帶過一個零基礎考生,第一年不聽勸報了審計+稅法,學到審計的“認定”章節時,連“應收賬款”的會計分錄都看不懂,最后只能放棄審計,第二年重新學會計。
2. 難度“1難+1易”或“2難+1易”,避免“地獄模式”
別信“一年過6科”的雞湯,普通人備考每天能專注4小時就不錯了。難度搭配公式:
每天2-3小時(在職/寶媽):1難+1易(比如會計+經濟法),總備考時長500-600小時,壓力小易堅持。
每天4小時以上(全職備考/應屆生):2難+1易(比如會計+審計+稅法),總時長800-900小時,效率最高。
絕對別碰:會計+審計+財管(3難組合),除非你每天能學6小時以上,且有超強毅力(我見過的10個里只有1個能堅持下來)。
3. 關聯度高的科目“打包學”,效率翻倍
這是“偷懶”的關鍵!比如:
會計+稅法:會計里的“所得稅”章節和稅法的“企業所得稅”高度重合,學完會計再看稅法,會發現很多知識點“似曾相識”。
審計+戰略:審計的“風險評估”和戰略的“風險管理”內容互通,甚至有些案例可以通用,背一次就能應付兩科。
財管+戰略:財管的“本量利分析”“企業價值評估”和戰略的“業務組合管理”邏輯一致,理解了財管,戰略的很多內容能“秒懂”。
三、不同人群“定制搭配方案”:從零基礎到沖刺取證,總有一款適合你
(一)零基礎/備考時間少(每天2-3小時):求穩為主,2科起步
核心目標:第一年建立信心,打下基礎,別貪多。
方案1:會計+稅法(最推薦!關聯度高,難度適中)
優點:會計是基礎,稅法偏記憶+計算,難度一難一易,搭配不累;兩者都涉及“稅會差異”,學完會計再學稅法,所得稅章節能少走很多彎路。
備考時長:會計350小時+稅法250小時=600小時,每天2.5小時,6-7個月能搞定。
適合人群:零基礎、在職、寶媽,想第一年“穩過2科”的人。
方案2:會計+經濟法(純小白友好,壓力最小)
優點:經濟法幾乎純記憶,不需要會計基礎,學累了會計可以背經濟法調節節奏;萬一會計沒過,經濟法也容易“保底”。
注意:經濟法和其他科關聯度低,后續備考可能需要補學其他關聯科,適合“只求第一年有證”的人。
(二)有基礎/備考時間多(每天4小時以上):3科沖刺,效率優先
核心目標:3年內考完專業階段,需要兼顧難度和關聯度。
方案1:會計+審計+稅法(經典“黃金三角”,關聯度拉滿)
為什么經典:會計是審計的基礎(審計審的就是會計做的賬),會計和稅法關聯(所得稅),審計和稅法也有關聯(稅務審計)。這三科加起來,幾乎覆蓋了企業財務的“半壁江山”。
難度提示:會計(難)+審計(難)+稅法(中),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力,建議每天至少4小時,備考8-9個月。
適合人群:有會計/審計工作經驗、應屆生、全職備考的人。
方案2:財管+戰略+經濟法(“理科生友好”組合,偏理解記憶)
優點:財管靠計算(60%是公式),戰略靠框架記憶,經濟法靠細節記憶,三者互不沖突;財管和戰略關聯(戰略成本管理),學完財管再看戰略會很輕松。
注意:這個組合沒包含會計,意味著后續必須補學會計+審計,適合“先攻克簡單科,再啃硬骨頭”的人(但不推薦零基礎這么做,會計遲早要學,早學早省心)。
(三)想快速取證(3年內考完):4科挑戰,合理分配精力
核心目標:2年考完專業階段(第一年4科,第二年2科),需要精準控制難度,避免“顧此失彼”。
推薦方案: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2難2易,壓力均衡)
搭配邏輯:會計、審計是“難科”,稅法、經濟法是“易科”,難科保證每天2.5小時,易科每天1.5小時,總時長1200小時左右,每天5小時,10個月能完成。
避坑點:別把財管加進來!財管計算量太大,和會計、審計一起學,容易“大腦過載”。我有個朋友第一年報了會計+審計+財管+稅法,結果財管只考了45分,第二年重考反而浪費時間。
(四)在職/寶媽特殊人群:碎片時間利用,“穩”字當頭
核心痛點:時間碎片化,容易被打斷,記憶力可能不如年輕人。
推薦方案:會計+戰略(一主一輔,靈活度高)
為什么選這兩科:會計是基礎,必須學;戰略內容最少(教材厚度只有會計的1/3),章節少(6章),適合碎片時間背框架(比如上下班路上記“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
備考技巧:會計用“大塊時間”學(比如周末3小時),戰略用“碎片時間”背(比如午休15分鐘、睡前20分鐘),兩者互不干擾,壓力小易堅持。
四、90%的人會踩的“搭配坑”:這些錯誤千萬別犯!
1. 一上來就挑戰“3難組合”(會計+審計+財管)
別被“一年過6科”的經驗貼忽悠!這三科每科都需要大量時間:會計要理解分錄,審計要背準則,財管要練公式,普通人根本顧不過來。我見過最慘的考生,每天學8小時,3科都只考了50多分,第二年直接放棄。
2. 完全不考慮“5年有效期”,拖延癥晚期
有人第一年考2科簡單的(經濟法+戰略),后面發現會計、審計、財管堆在一起,結果第五年還差1科財管,前面考的經濟法過期了,只能重考。建議把難科(會計、審計、財管)盡量放在前3年考,簡單科(稅法、經濟法、戰略)后2年收尾。
3. 跟風選“網紅搭配”,不看自己基礎
比如“會計+財管”,很多人說“理科生適合”,但如果你數學不好(比如高中數學及格線徘徊),財管的“期權估值”“企業價值評估”能讓你學到崩潰。搭配前先問自己:我的優勢是記憶還是計算?每天能學幾小時?
五、最后說句大實話:沒有“最好的搭配”,只有“最適合你的節奏”
注會備考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有人3年考完,有人5年考完,都很正常。重要的是別因為“搭配錯了”浪費時間——比如第一年盲目報3科,結果全掛,反而打擊信心。
記住:會計優先學,難度要平衡,關聯度要利用,時間要留足。按照這個邏輯選科目,你已經贏了一半。
以上科目搭配建議基于現行考試政策,如有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27671.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