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會有哪些備考經驗
備考注會這件事,我聽過最多的吐槽是:“書比磚頭厚,知識點比頭發密,熬了大半年,最后還是掛科了。” 作為一個在職3年、二戰才拿下專業階段6科的“過來人”,我太懂這種絕望——明明每天學到凌晨,教材翻了3遍,一上考場還是覺得“這題我見過,但答案是什么來著?”
其實注會難,從來不是難在“智商”,而是難在“沒找對方法”和“熬不住”。今天就掏心窩子分享點干貨:從科目搭配到時間管理,從學習技巧到心態調整,全是我踩過坑、摔過跤后總結的“保命經驗”,尤其適合在職黨和零基礎的同學,看完直接能上手用。
一、先搞懂這3個“真相”,少走2年彎路
很多人備考注會,第一步就錯了——要么把它當成“突擊考試”,要么想一口吃成胖子。其實注會是場“5年長跑”,先搞懂這3個真相,能幫你避開80%的坑:
真相1:別迷信“一年過6科”,普通人穩扎穩打更靠譜
每年都有“一年過6科”的學霸經驗貼,但你知道嗎?中注協數據顯示,專業階段平均通關時長是3-4年。我身邊真正一年過6科的,要么是全職備考+財經名校背景,要么是本身就在事務所做審計,每天接觸實務。
普通人(尤其是在職黨)千萬別跟風。我第一年不信邪,報了會計、審計、財管3科,結果每天加班到9點,回家學1小時就困,最后3科全掛,會計只考了42分。第二年老老實實報了會計+稅法,每天保證3小時學習,反而輕松過了。
重點提示:備考注會的“戰略核心”是“5年內通關”,不是“1年內通關”。寧愿每年穩過2科,也別貪多嚼不爛。
真相2:“聽懂課”和“會做題”,差著100道真題的距離
我見過最可惜的考生:網課聽了3遍,教材筆記抄得工工整整,一做題就錯——因為他把“聽課”當成了“學習”,卻忘了注會是“應試考試”,最終要落到“做題得分”上。
就像學游泳,教練講再多動作要領,你不下水練,永遠學不會。注會也一樣:會計的長投、合并報表,審計的風險評估,財管的公式推導,光聽不練,考場上還是會發懵。
我的教訓:第一年學會計,長投章節聽了張敬富老師3遍課,覺得“懂了”,結果做題時連“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的分錄都分不清。后來逼自己把教材例題+輕一習題抄了2遍,才真正搞懂。
真相3:在職備考別硬扛,學會“借力”能省半年時間
在職黨備考最大的痛點是“時間少、精力散”。我剛開始備考時,每天自己啃教材,對著“金融工具”那章的“攤余成本”看了3天,還是沒搞懂,差點直接放棄。
后來才發現:網課、題庫、答疑群這些“外力”,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比如稅法的“增值稅出口退稅”,自己看教材像看天書,聽劉穎老師用“免抵退”三步法一講,10分鐘就明白了;財管的公式記不住,用“斯爾99記”的口訣,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無風險利率+風險溢價”,一下子就記住了。
重點提示:別心疼幾百塊的網課錢,比起你浪費的時間和再考一年的成本,這點投入太值了。
二、科目搭配:3套方案,不同基礎的人這樣選
科目搭配是備考注會的“第一步棋”,選對了事半功倍,選錯了直接崩盤。我總結了3套最實用的搭配方案,覆蓋在職黨、學生黨、零基礎3類人群,你可以直接對號入座:
方案1:在職黨(每天學習≤3小時):2科/年,“難易搭配”不焦慮
在職黨時間有限,建議每年報2科,優先“難+易”搭配,避免壓力太大放棄。
推薦搭配1:會計+稅法
理由:會計和稅法是“黃金搭檔”,關聯度極高。比如會計的“收入確認”和稅法的“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企業所得稅收入確認”幾乎重合;學完會計的“所得稅費用”,再學稅法的“企業所得稅”,會覺得特別順。
備考時長:會計300小時+稅法200小時,每天3小時,4-5個月足夠。
推薦搭配2:審計+經濟法
理由:審計偏理解(需要邏輯思維),經濟法偏記憶(需要背誦),兩者“動腦”和“動嘴”交替,不容易疲勞。審計里的“公司法”“證券法”內容,和經濟法直接重合,學一遍能記兩遍。
方案2:學生黨(每天學習≥4小時):3-4科/年,“關聯+基礎”組合
學生黨時間充裕,建議3-4科聯報,優先選“有基礎+關聯度高”的科目。
推薦搭配:會計+審計+稅法
理由:大三、大四的同學,專業課里基本學過會計和稅法,審計雖然難,但和會計關聯緊密(比如審計的“存貨監盤”需要懂會計的“存貨計價”)。這三科加起來,覆蓋了注會的“半壁江山”,學好了后面備考財管、戰略會輕松很多。
備考時長:會計350小時+審計300小時+稅法200小時,每天4小時,6-7個月足夠。
方案3:零基礎/跨考黨:先易后難,用“信心”搭梯子
零基礎同學別一上來就啃會計、審計,很容易被勸退。建議先從“記憶型+難度低”的科目入手,建立信心。
推薦搭配:經濟法+戰略
理由:這兩科是注會里難度最低的,經濟法主要背法條(比如公司法、合同法),戰略主要記框架(比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不需要太多專業基礎。花3個月左右就能過,考完會覺得“注會也沒那么難”,后面再學會計就有底氣了。
三、時間管理:在職/學生黨都能用的“碎片時間攻略”
“沒時間學習”是90%考生的借口,但我見過最忙的考生——在銀行做柜員,每天7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照樣用1年半過了3科。關鍵不是“有沒有時間”,而是“會不會擠時間”。
在職黨:把“碎片時間”拼成“學習塊”
在職黨每天的完整時間只有“早上1小時+晚上2小時”,再加上碎片時間,足夠了:
早上6:30-7:30:學“最難的內容”。比如會計的長投、財管的公式,早上腦子最清醒,適合啃硬骨頭。我當時每天早上背財管公式,用“艾賓浩斯記憶表”,第1天記,第2天、第4天、第7天復習,記到后來閉著眼都能寫。
通勤時間(1小時):聽“網課串講”。把網課下載到手機,1.5倍速聽重點章節(比如稅法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或者聽自己整理的“錯題錄音”(把錯題原因錄下來,比如“這題錯在沒考慮增值稅視同銷售”)。
午休1小時:刷“選擇題”。用手機題庫(比如“會計云課堂”“斯爾教育”)刷10-15道選擇題,只刷當天學過的章節,既能鞏固知識,又不會占用整塊時間。
晚上8:30-10:30:做題+復盤。2小時里,1.5小時做題(優先真題,近5年真題至少刷2遍),0.5小時復盤(今天學了什么?哪些題錯了?錯在哪里?記在筆記本上)。
學生黨:別浪費“大塊時間”,拒絕“偽努力”
學生黨時間多,但很容易“磨洋工”——在圖書館坐一天,手機玩半天。記住:學習效率比時長更重要。
上午8:30-11:30:學“需要理解”的內容。比如審計的“內部控制”、會計的“合并報表”,3小時足夠學透1個章節,搭配網課+教材例題,別貪多,學懂1個章節比囫圇吞棗學3個章節強。
下午2:00-5:00:刷題+整理筆記。學完章節就刷題,用“輕一”或“歷年真題匯編”,錯題一定要整理到“錯題本”上,標注清楚“錯誤原因”(是知識點沒懂?還是粗心?)和“涉及知識點”,后期復習只看錯題本,效率翻倍。
晚上7:00-9:00:背“記憶型內容”。比如經濟法的法條、戰略的模型,晚上記憶力好,背完后用“費曼技巧”檢驗:合上書,試著把知識點講給室友聽,能講明白才是真懂了。
四、學習方法:別再死記硬背!這4個技巧讓效率翻倍
注會不是“背多分”考試,尤其是會計、財管、審計,光靠死記硬背根本行不通。分享4個我親測有效的學習技巧,幫你把“學過就忘”變成“記到考試”:
技巧1:筆記別抄書,用“問題導向法”記重點
很多人記筆記就是抄教材,密密麻麻寫滿一本,結果復習時根本不想看。其實筆記的核心是“幫你快速回憶知識點”,不是“抄書”。
正確做法:學一個章節前,先在筆記本上寫下3個問題:
1. 這個章節的核心考點是什么?(比如會計“金融工具”章節,核心是“攤余成本計量”“公允價值計量”的區別)
2. 哪些知識點容易混淆?(比如“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什么時候用哪個?)
3. 我最容易錯的題是哪道?(把錯題題干和錯誤原因記下來,不用抄完整答案)
比如學審計“風險評估”時,我的筆記是:
核心考點: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6個方面)、評估重大錯報風險(財務報表層次vs認定層次)
易混點:“控制環境”和“控制活動”的區別(控制環境是“氛圍”,比如治理層的誠信;控制活動是“具體措施”,比如不相容職務分離)
錯題:2021年真題綜合題第1問,錯在沒考慮“行業競爭加劇”屬于“外部環境風險”
這樣的筆記,復習時一眼就能看到重點,比抄書高效10倍。
技巧2:刷題分3遍,真題至少刷2遍
刷題是注會備考的“核心環節”,但不是刷得越多越好,關鍵是“刷對題”。
第1遍:基礎題(教材例題+輕一)
學完一個章節就刷,目的是“理解知識點”。比如學完會計“收入”章節,立刻刷教材上的“五步法模型”例題,確保每個步驟都懂(識別合同、識別單項履約義務、確定交易價格……)。
第2遍:真題(近5年)
真題是“最好的復習資料”,因為注會考點重復率很高。比如會計的“合并報表”、稅法的“增值稅出口退稅”,幾乎每年都考。刷真題時按“年份”刷,掐時間做(比如會計3小時,稅法2.5小時),模擬考場狀態。
第3遍:錯題(只刷錯2遍以上的題)
錯題是“你的薄弱點”,錯1遍可能是粗心,錯2遍以上一定是知識點沒懂。把這些題整理到錯題本,考前1個月集中刷,保證同類題不再錯。
技巧3:記憶用“場景聯想”,別背“干條條”
注會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比如經濟法法條、戰略模型),死記硬背很容易忘,用“場景聯想”會記得更牢。
比如記經濟法“票據法”里的“追索權”:
想象你是公司會計,拿著一張匯票去銀行要錢,銀行說“出票人沒錢,拒付了”。這時候你能找誰要錢?——出票人、背書人、保證人(這些就是“追索對象”)。
你得在多久內去要錢?——收到拒付通知后3日內(“追索權行使期限”)。
這樣一想,法條就變成了“小故事”,根本不用死記。
技巧4:定期“輸出”,別當“沉默的聽眾”
很多人學完一個章節,覺得“聽懂了”,但一讓他講就卡殼——這其實是“假懂”。學習的本質是“輸入+輸出”,輸出才能檢驗你是否真的學會。
我的方法:每周日晚上花1小時,對著鏡子“講”本周學的內容。比如這周學了會計“長期股權投資”,就試著講:“長投分3種情況: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聯營企業合營企業……每種情況的初始計量怎么算?后續計量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 講不下去的地方,就是你沒懂的地方,立刻翻書補。
五、心態管理:撐不下去時,我靠這3句話熬過來
備考注會最難受的不是“學不會”,而是“學了很久看不到希望”。我二戰時,有好幾次學到半夜,對著錯題本哭,覺得“自己肯定考不過”。但最后撐過來,靠的是這3句話:
1. “允許自己有‘擺爛日’,但別‘擺爛周’”
備考是場持久戰,弦繃太緊會斷。我每周會留半天“徹底擺爛”——不看書、不做題,就躺著刷劇、吃火鍋。但我給自己定了規矩:擺爛日過后,必須立刻回到學習狀態,絕不允許“擺爛超過2天”。
你可以累,可以休息,但別讓“休息”變成“放棄”的借口。
2. “別和別人比進度,你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
備考群里總有人說“我已經刷完3遍真題了”“會計已經復習完第2輪了”,看到這些很容易焦慮。但你要知道:每個人基礎不一樣,有人是二戰,有人是零基礎;有人每天學5小時,有人每天學2小時。
進度快不代表學得好,與其焦慮別人的進度,不如專注自己:今天比昨天多懂了一個知識點,這周比上周多做對了5道題,這就是進步。
3. “把大目標拆成‘踮腳能摸到’的小目標”
“今年過2科”是大目標,太空泛,很容易讓人放棄。不如拆成小目標:
第1個月:學完會計第1-5章,做完輕一習題
第2個月:會計第6-10章+稅法第1-3章,刷50道增值稅真題
每周:學完3個小節,刷30道題
每天:學2小時,做10道題
小目標具體、可實現,每完成一個,就給自己一點獎勵(比如買杯奶茶、看場電影),慢慢積累成就感,就不會覺得“備考太難熬”。
最后想說:備考注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凈了沒有,只能一遍遍地洗。等上了考場,燈亮了,你會發現:那些認真洗過的地方,都閃閃發光。
別害怕難,別擔心慢,只要方向對了,堅持下去,你想要的,時間都會給你。
(注:注會考試政策可能隨官方調整,具體科目搭配、考試內容等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61043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