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如何學習
摘要
CPA(注冊會計師)考試被稱為“財會第一考”,每年都有上百萬考生報名,但通過率常年在10%-20%徘徊。很多人不是輸在智商,而是輸在“不知道怎么學”——要么科目搭配亂,要么學習方法錯,要么學著學著心態崩了。這篇文章會從痛點分析到落地方法,幫你搞懂CPA學習的底層邏輯:怎么選科目、分階段怎么學、效率低怎么辦、心態崩了怎么救,全是實戰經驗,看完就能用。
一、先搞清楚:CPA到底難在哪?(戳中你的焦慮了嗎?)
聊“怎么學”之前,得先知道“難在哪”。不然方法再好,也像打棉花——使不上勁。我帶過500+學員,發現大家吐槽的“難”,其實就3類:
1. 科目多到“選擇困難”,內容雜到“記混”
CPA專業階段有6科:會計、審計、財管、稅法、經濟法、戰略。每科像一座獨立的小山,特點還完全不同:
會計是“老大哥”,內容最多(30+章節),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能把人繞暈;
財管是“公式狂魔”,光核心公式就有80+個,算錯一個數整道題白搭;
審計是“天書”,“認定”“重要性”“風險評估”這些詞,看完像沒看;
稅法是“碎鈔機”,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稅,每個稅種都有N條細則,背完就忘;
經濟法和戰略相對“友好”,但經濟法的公司法、證券法全是數字(比如“上市公司董監高持股1年內不得轉讓”),戰略要結合案例分析,光背模板沒用。
很多人一開始就貪多,一次報4科,結果會計還沒啃完,稅法又忘了,最后“全線崩盤”。
2. 內容深到“勸退”,不是“看懂”就能“做對”
CPA不是“應試考試”,是“選拔考試”——它考的不是“你會不會”,是“你熟不熟、準不準”。
比如會計的“反向購買”,教材看3遍可能才懂概念,但做題時,“法律上的母公司”和“會計上的購買方”一換,立刻懵;財管的“期權估價”,公式背下來了,題目稍微改個條件(比如“標的股票不發股利”改成“發股利”),計算邏輯全變;審計的綜合題,給一段上市公司年報,讓你找“錯報風險”,沒實務經驗的話,看材料像看故事,根本抓不住重點。
3. 備考周期長到“磨人”,5年考期熬走一半人
CPA專業階段要求5年內考完6科,很多人一開始斗志滿滿,學著學著就“疲了”:
在職考生白天上班,晚上學到12點,周末也不敢休息,3個月后黑眼圈比熊貓重,效率越來越低;
學生黨一開始覺得“時間多”,結果拖延到考前3個月才開始,最后只能“裸考碰運氣”;
還有人考了3年,還差2科,一看身邊人都拿證升職了,自己還在“啃書”,心態直接崩了,棄考了事。
二、第一步:選對科目,比“努力學”更重要
CPA學習的“第一坑”,就是“科目搭配”。選對了,1+1>2;選錯了,學半年可能一科都過不了。結合我帶學員的經驗,不同基礎的人,搭配思路完全不同:
1. 零基礎/在職考生:2科起步,求“穩”不求“多”
如果你是零基礎(非財會專業),或者每天學習時間<3小時(比如朝九晚五上班族),別貪心,一次報2科就夠了。推薦2個組合,親測通過率最高:
組合一:會計+稅法(最經典“入門CP”)
理由:會計是6科的基礎,比如“應交稅費”章節和稅法直接掛鉤,學完會計再學稅法,理解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計稅基礎”會輕松很多;
適合人群:零基礎、想打牢基礎的人;
避坑點:會計別追求“速度”,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第一遍看不懂很正常,先標記,學到后面(比如學完“企業合并”)回頭再看,會豁然開朗。
組合二:財管+戰略(“理解+記憶”搭配,壓力小)
理由:財管重計算(60%分值是計算題),戰略重記憶(50%分值是主觀題),學財管累了背戰略,大腦能“換著休息”;
適合人群:數學好、不愛背東西的人;
避坑點:財管公式別死記!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先理解“風險溢價”是什么,再推導公式,比硬背好記10倍。
2. 全職備考/基礎好:3科組合,沖“效率”
如果你是全職備考(每天學習6+小時),或者本身是財會專業(比如會計專業大四學生),可以一次報3科,推薦2個“關聯度高”的組合:
組合一:會計+審計+稅法(“事務所三件套”)
理由:會計是審計的基礎(審計要審會計做的賬),稅法和會計、審計都有交叉(比如審計“應交稅費”科目,需要懂稅法),學的時候能互相串聯;
注意:這三科內容都多,每天至少要留7小時學習,建議早上學審計(抽象內容適合清醒時),下午學會計(需要計算),晚上學稅法(瑣碎內容適合碎片化記)。
組合二:財管+戰略+經濟法(“偏文科組合”)
理由:財管和戰略同屬“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范疇(以前是同一科),經濟法純記憶,適合不想學會計、審計的人;
注意:經濟法別等到最后背!比如公司法“股東出資方式”“董事會職權”,現在每天背3條,考前就不用熬夜突擊了。
千萬別踩的“科目搭配雷區”
別一次報“會計+財管+審計”:這三科被稱為“CPA三座大山”,內容多、難度大,全職備考都可能扛不住,零基礎慎選;
別“一年一科”拖太久:5年考期看似長,但中間萬一某科沒考過,就可能“超時”,建議3-4年考完專業階段最穩妥。
三、分階段學習法:3步走,從“小白”到“考場大神”
CPA學習最忌諱“一鍋粥”——從頭到尾只看教材、只刷題,效率低還容易忘。我帶過的學員,但凡能一次過3科以上的,都用“分階段法”:基礎階段打地基,強化階段練肌肉,沖刺階段磨刀鋒。
1. 基礎階段(現在-5月):別追求“快”,求“啃透”
目標:理解80%的基礎知識點,能做簡單題(單選、多選)。
很多人一開始就趕進度,教材看一遍、課聽一遍就完事,結果強化階段做題時,發現“好像學過,但不會做”——這就是基礎沒打牢。
具體怎么做:
聽課別倍速太快:基礎課建議1.2倍速(最快1.5倍),遇到難的章節(比如會計的合并報表、財管的企業價值評估),降到1倍速,聽不懂就暫停,自己畫思維導圖捋邏輯;
筆記只記“自己不懂的”:別抄教材!比如會計的“金融資產分類”,教材寫了3頁,你只需要記“攤余成本、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三種類型的區別,用表格畫出來(如下):
類型 | 特點 | 例子 |
---|---|---|
攤余成本 | 按實際利率算利息,不考慮公允價值變動 | 應收賬款、持有至到期投資 |
公允+其他綜合收益 |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處置時轉留存收益 | 其他債權投資 |
公允+當期損益 | 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 交易性金融資產 |
課后題只做“客觀題”:基礎階段別碰主觀題(耗時、打擊信心),把教材課后題、輕一的單選多選做了就行,重點是“檢驗知識點有沒有懂”。
2. 強化階段(6月-7月):刷題+錯題,提分的“核心階段”
目標:掌握70%的重點章節,能獨立做主觀題(計算題、綜合題)。
CPA考試60分及格,而重點章節占分高達80%(比如會計的“收入”“金融工具”“合并報表”占50+分),所以強化階段要“抓大放小”,主攻重點。
具體怎么做:
按“專題”刷題:比如稅法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是大題必考,集中3天刷這兩個稅種的真題大題,總結“進項稅額抵扣規則”“稅前扣除項目”的常設考點;
真題至少做近5年:別做模擬題!真題才是“考官思路”,按年份做(比如2023-2019年),掐時間(會計3小時,財管2.5小時),做完后對照答案,用紅筆標“錯誤原因”(比如“知識點沒記牢”“計算粗心”“題目條件看錯”);
錯題本“活”著用:錯題別只抄下來就不管了!每周抽2小時,把錯題重新做一遍,做對的劃掉,做錯的標“”,考前只看標“”的題(這些是你的“知識盲區”)。
3. 沖刺階段(8月):模擬+記憶,適應“考場節奏”
目標:熟悉機考系統,背熟高頻考點,調整答題節奏(避免“會做但沒時間做”)。
很多人平時做題正確率高,但一到考場就慌——要么機考操作不熟練(比如公式輸入慢),要么時間分配不合理(前面小題花太多時間,后面大題沒時間做),所以沖刺階段必須“全真模擬”。
具體怎么做:
用“官方模擬系統”練機考:中注協官網每年考前會開放模擬系統(搜“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機考練習網站”),一定要用!重點練“公式輸入”(比如財管的根號、次方怎么打)、“標記題目”(不確定的題先標記,最后回頭做);
每天1套“模擬卷”:按考試時間做(比如會計是8:30-11:30,就每天早上這個時間做),培養生物鐘;
背“高頻考點”而非“全書”:比如審計的“風險評估程序”“審計報告類型”,經濟法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戰略的“波特五力模型”,這些每年必考,背熟就能拿分。
四、效率低?試試這3個“反人性”技巧(親測有效)
很多人學CPA時,明明坐了8小時,卻只學了2小時——刷手機、發呆、糾結筆記漂不漂亮,時間全浪費了。分享3個我自己和學員親測有效的“效率技巧”,看似“反人性”,但能讓你每天多學2小時:
1. 別追求“完美筆記”,筆記是“工具”不是“作品”
我見過一個學員,用5種顏色的筆抄筆記,每個字都像打印的,結果每天花3小時做筆記,沒時間聽課刷題,最后6科全掛。
正確做法:筆記只記“3樣東西”—— 自己不懂的知識點(比如“反向購買的會計處理步驟”); 易混考點對比(比如“稅法中‘不征稅收入’和‘免稅收入’的區別”); 錯題的錯誤原因(前面說過,標“”的錯題)。
2. 用“碎片時間”磨“碎知識點”,別指望“碎片時間學難點”
通勤1小時、午休30分鐘、排隊10分鐘……這些碎片時間加起來每天有2小時,但別用來看會計的合并報表(太難,記不住),可以用來磨“碎知識點”:
背稅法口訣(比如“增值稅稅率:13%是貨物,9%是民生(糧食、自來水),6%是服務(金融、現代服務),0%是出口”);
看審計流程圖(比如“風險導向審計流程:了解被審計單位識別風險應對風險出具報告”);
聽戰略案例(比如“小米的低成本戰略”“耐克的差異化戰略”,幫助理解知識點)。
3. 每周留1天“擺爛日”,不然容易“學崩”
CPA備考是“持久戰”,不是“沖刺跑”。我之前有個學員,為了一次過6科,每天學到凌晨2點,3個月沒休息,結果考前1周直接發燒住院,棄考了。
正確做法:每周日留半天“擺爛時間”——看劇、逛街、打游戲都行,徹底放空大腦。你會發現,休息后再學,效率反而更高(親測:每周休息半天,比連學7天,整體效率高30%)。
五、心態崩了怎么辦?3句話救你(比“加油”有用)
CPA備考最折磨人的不是“學不會”,是“心態崩”——看到別人進度比你快、做題錯一堆、學了又忘……這時候說“加油”沒用,分享3句我學員親測能“穩住心態”的話:
1. “別人進度快,跟我沒關系”
CPA不是“比誰學得快”,是“比誰學得穩”。有人4月就學完基礎階段,可能是“囫圇吞棗”;你6月才學完,可能每個知識點都吃透了。按自己的節奏來,別被“小紅書/朋友圈的進度貼”焦慮到(很多人是“假努力”,拍張書的照片就說學了8小時)。
2. “錯10道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錯10道題還不知道為啥”
剛開始做真題,錯一半很正常!我當年學會計,合并報表的題錯了15道才搞懂。重點是:每道錯題都要搞清楚“為什么錯”——是知識點沒記牢?還是思路錯了?還是題目沒看懂?搞懂一道錯題,比做10道新題有用。
3. “你不是在考CPA,是在練‘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算最后沒考過,備考過程中你培養的“堅持能力”(每天學4小時)、“邏輯能力”(財管的公式推導)、“時間管理能力”(平衡工作和學習),都是職場上的“硬技能”。這些能力,比一張證書更值錢。
最后想說:CPA難,但每年照樣有幾萬人通過。它不是“天才的游戲”,是“方法+堅持”的游戲。選對科目、分階段執行、用對技巧、穩住心態,你就已經贏了80%的人。
(注:文中涉及的考試科目、備考周期等信息,以中注協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49271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