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考注冊會計師(CPA),大概是很多財務人心里“又愛又恨”的事——愛的是那張證書背后的職業加成,恨的是它堪稱“魔鬼難度”的備考過程:6科專業階段+1科綜合階段,每科教材厚得能當磚頭,知識點繞得像迷宮,備考周期動輒1-3年……
作為過來人,我太懂這種“學了忘、忘了學”的崩潰,也踩過“貪多報科最后全掛”的坑。今天這篇文章,不聊虛的“雞湯”,只給你能直接上手的復習技巧:從選科到時間管理,從記憶方法到做題策略,再到怎么扛過那些想放棄的深夜。如果你正在備考,或者準備開始,這篇文章值得你花10分鐘認真看完。
一、選科:別貪心,3科是普通人的“甜蜜點”
剛開始備考的人,很容易犯一個錯:看別人“一年過6科”的經驗貼,就覺得自己也行。但說實話,除非你是全職備考、基礎極好、每天能學8小時以上的“學霸型選手”,否則“貪多”大概率等于“白忙活”。
我的血淚教訓:第一年我跟風報了4科(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想著“沖一沖說不定能過2科”,結果每天學完這科忘那科,最后只過了稅法,還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第二年調整策略,只報了會計和審計,反而穩扎穩打全過了。
給普通人的選科建議:
零基礎/在職黨:每年2-3科最合適。別信“3個月過3科”的神話,CPA的知識點深度,需要時間消化。
科目搭配公式:“難+易”組合,比如“會計+稅法”(會計是基礎,稅法和會計關聯度高,學起來能互相促進);“審計+戰略”(審計偏理解,戰略偏記憶,大腦能換著“頻道”學)。
避雷提醒:別一上來就報“會計+審計+財管”——這三科被稱為“CPA三座大山”,難度和耗時都翻倍,除非你鐵了心全職備考,否則慎選。
二、時間:把1天過成48小時的“碎片利用術”
“沒時間復習”是90%在職考生的痛點。但你真的“沒時間”嗎?我算了筆賬:如果每天通勤1小時、午休1小時、睡前1小時,周末抽6小時,一周就能擠出25小時——足夠學完1章會計+做30道題。
親測有效的時間管理法:
碎片化時間:用來“輸入”輕內容
通勤時別刷短視頻了,打開網課聽“考點串講”(比如經濟法的法條、戰略的框架),或者用APP背財管公式(推薦“anki記憶卡”,把公式做成卡片,利用碎片時間反復刷)。
我備考時,每天早上7點起床,花20分鐘背10個財管公式,堅持3個月,考試時看到公式題基本不用現推,直接套就能出答案。
整塊時間:用來“攻堅”硬骨頭
周末上午3-4小時,集中火力啃難點(比如會計的“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審計的“風險評估”)。這些章節第一遍聽不懂很正常,我當時學“長期股權投資”,反復聽了3遍網課,又自己畫了5張思維導圖,才徹底理順“成本法轉權益法”的邏輯。
睡前10分鐘:做“復盤清單”
別小看這10分鐘:拿張紙寫下“今天學了什么(比如會計第5章第3節)”“哪個知識點沒懂(比如‘內部交易抵消’)”“明天要解決什么(再聽一遍網課+做3道例題)”。堅持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復習效率翻倍——因為目標清晰了,就不會“學一天不知道學了啥”。
三、記憶:對抗遺忘的“3次重復法則”(附具體時間表)
CPA里需要記憶的內容太多了:經濟法的法條、稅法的稅率、戰略的模型……很多人抱怨“記了又忘”,其實不是記憶力差,是方法不對——死記硬背本來就低效,還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
我用了3年的“科學記憶法”:
核心是“3次重復”,結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在記憶的“黃金節點”復習,比盲目背10遍還管用。
第1次:當天睡前“快速過”
比如今天學了《經濟法》的“公司法”,睡前花5分鐘在腦子里過一遍框架:“公司設立條件股東權利三會職權解散清算”,記不住的地方別糾結,第二天重點看。
第3天:用“關鍵詞回憶法”檢測
拿一張白紙,寫下章節標題(比如“增值稅征稅范圍”),然后憑記憶寫出關鍵詞:“銷售貨物、加工修理修配、進口、營改增服務(交通運輸、現代服務……)”。寫不出來的部分,就是你需要補的漏洞,立刻翻書標注。
第7天:結合“案例串知識點”
單純記法條太枯燥,不如把知識點放進案例里。比如記“股東代表訴訟”,可以想一個場景:“甲公司的董事損害公司利益,監事會不管,小股東張三能不能直接起訴?”——通過“問題答案”的方式,把法條變成“解題思路”,記得更牢。
舉個例子:我背《戰略》的“波特五力模型”時,先記“供應商議價能力、購買者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威脅、替代品威脅、現有競爭者競爭程度”這5個詞,然后聯想“開奶茶店”的場景:供應商(奶精、茶葉漲價怎么辦)、購買者(顧客嫌貴去別家怎么辦)……這樣記,不僅記得快,考試時遇到案例題也能立刻對應上。
四、做題:從“錯到哭”到“穩準狠”的3個關鍵步驟
“聽懂課但做不對題”,是備考中期最容易崩潰的時刻。其實,CPA考試的“坑”很多:選擇題的干擾項、主觀題的答題規范、計算題的公式運用……這些都需要通過“刻意練習”來解決。
我的做題3步法:
第一步:基礎階段“地毯式”刷章節題
剛學完一章,別著急趕進度,先做章節練習題(推薦官方教材的課后題+輕一)。這時候做題別追求速度,重點是“搞懂每個選項為什么對、為什么錯”。比如會計的選擇題,哪怕選對了,也要看看其他選項對應的知識點是什么,避免“蒙對了但沒懂”。
第二步:強化階段“死磕”真題(至少近5年)
真題是最好的復習資料,沒有之一。我備考時,每科真題至少刷了3遍:
第一遍:限時做,模擬考試狀態,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
第二遍:逐題分析,用紅筆標考點(比如“這道題考的是收入準則的‘五步法’”),藍筆寫錯誤原因(“粗心算錯數”“知識點沒記牢”);
第三遍:只看錯題,總結“高頻考點”和“自己的易錯點”(比如我發現自己總在“所得稅費用的計算”上出錯,就專門整理了10道同類題集中練)。
第三步:沖刺階段“掐時”做模擬題
考前1個月,用模擬題練“時間分配”。比如會計考試3小時,單選20題建議25分鐘,多選12題30分鐘,主觀題留2小時——平時練習時就按這個時間卡,避免考試時“前面題耗時太多,后面大題沒時間做”。
小提醒:模擬題別做太多,2-3套就夠,重點還是真題。有些模擬題偏難或偏怪,做太多反而打擊信心。
五、心態:備考崩潰時,我靠這3句話撐過來
CPA備考是場“持久戰”,比的不僅是努力,更是心態。我見過太多人,明明學得不錯,卻因為考前焦慮、中途放棄,最后功虧一簣。分享3句我備考時寫在筆記本扉頁的話,希望能幫你扛過那些難熬的時刻:
第一句:“慢就是快。”
別和別人比進度,有人3天學完一章,有人1周學完一章——重要的不是“學了多少”,是“學會了多少”。我會計的“合并報表”學了整整2周,每天只啃2個小節,但最后考試時,那道18分的合并報表大題,我幾乎沒丟分。
第二句:“允許自己‘暫時擺爛’。”
學不進去的時候別硬撐,越逼自己越煩躁。我會給自己放半天假:去公園散步、看場電影、吃頓好的……但記住“暫時”兩個字,第二天必須回到書桌前。備考就像跑步,偶爾減速是為了跑得更遠。
第三句:“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找幾個備考搭子(線上社群也行),每天互相打卡、分享難題,你會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卡同一章”“原來別人也會忘”。孤獨感少了,動力自然就來了。我當時加了一個CPA備考群,每天早上群里有人發“今日學習計劃”,晚上發“復盤”,那種“被陪伴”的感覺,幫我熬過了很多想放棄的夜晚。
最后想說,CPA難嗎?真的難。但它也沒難到“普通人不可能通過”的地步。我見過35歲在職寶媽邊帶娃邊備考,2年過專業階段;也見過零基礎小白從“會計分錄都看不懂”到最后拿到證書。
備考這條路,沒有捷徑,但有方法。選對科目、管好時間、用對記憶法、認真做題、穩住心態——把這些“小事”做好,你會發現,那張證書其實沒那么遙遠。
加油,備考人。你今天付出的每一分鐘,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給你驚喜。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42350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