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和初級會計師有什么區別
很多想入行會計或者正在職場打拼的朋友,都會糾結一個問題:CPA和初級會計師到底有啥不一樣?是不是考了初級就不用考CPA了?或者反過來,直接考CPA是不是更劃算?今天這篇文章,我就結合自己這些年在財會圈摸爬滾打的經驗,以及身邊朋友的真實案例,給大家掰扯清楚這兩個證書的核心區別,幫你理清思路,少走彎路。看完之后,你就知道哪個更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職業路上該如何選擇了。
一、先搞清楚:這倆證書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
(1)初級會計師:會計行業的“入門準考證”
初級會計師,以前叫“會計從業資格證”,后來改革后成了現在的初級職稱。說白了,它就是會計行業的“最低門檻”。就像開車得有駕照一樣,想正經當個會計,初級證書基本是標配。
舉個例子:我表妹三年前大專畢業,學的電子商務,想轉行做會計。我當時就跟她說,啥也別想,先把初級考下來。她用了三個月時間,每天下班后學兩小時,一次就過了。現在在一家小公司做出納,雖然工資不高,但總算是踏入了這個行業的門。沒有這個證,她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2)CPA:財會領域的“黃金通行證”
CPA,也就是注冊會計師,這個含金量可就高了去了。它不是職稱,而是一種執業資格。在財會圈,CPA幾乎是“能力”和“高薪”的代名詞。如果你想進會計師事務所、大型企業財務崗、投行、券商這些地方,CPA絕對是你的“硬通貨”。
我一個同事的經歷:他本科畢業后進了一家中型企業做會計,工作三年,工資一直漲不上去。后來痛下決心考CPA,整整考了四年,才把六科專業階段考完。拿到證書后,跳槽去了一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起薪直接翻了一倍多。現在雖然忙得腳不沾地,但收入和職業前景跟以前完全是天壤之別。
二、核心區別大起底:從報考到職業發展,全方位對比
(1)報考門檻:一個“零門檻”,一個“有門檻”
初級會計師的報考條件非常寬松,基本上高中畢業(含高中、中專、職高和技校)及以上學歷就可以報名。也就是說,只要你想考,大部分人都符合條件。
而CPA的報考條件就相對嚴格一些,需要高等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學歷,或者具有會計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簡單來說,要么你是大專及以上學歷畢業,要么你有中級會計師等相關職稱。這就把一部分學歷不夠或者剛畢業沒職稱的人擋在了門外。不過,應屆畢業生是可以報考的,這點很重要,很多大學生會抓住這個機會提前準備。
(2)考試難度:一個“小菜一碟”,一個“難于上青天”
這一點,但凡了解過的人都知道,兩者難度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初級會計師只考兩門:《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內容都比較基礎,偏重于會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簡單的實務操作。只要認真復習一兩個月,掌握好重點,通過考試問題不大。我認識的很多非會計專業的朋友,都是一次就過了。
CPA呢?它分為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專業階段就要考六門:《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經濟法》、《稅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這六門每一門都不好啃。比如《會計》,內容多、難度大,光是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這些章節,就能讓很多人頭疼不已。《財務成本管理》則涉及大量的公式和計算,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高。
而且,CPA專業階段要求在5年內通過全部六科,然后才能考綜合階段。每年的通過率也擺在那里,專業階段平均每科通過率也就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幾。很多人考個三五年才通過專業階段是常有的事,甚至有人考了七八年還在堅持。所以說,考CPA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極大的毅力和耐力。
(3)證書含金量與職業發展:一個“敲門磚”,一個“晉升梯”
初級會計師證書,最大的作用就是幫你敲開會計行業的大門。有了它,你可以去一些中小企業做個出納、會計助理,或者從事一些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但想往上發展,比如做財務主管、財務經理,或者去大公司、好平臺,初級證書就遠遠不夠了。
CPA證書則完全不同,它是你職業發展的“加速器”和“晉升梯”。
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四大和國內知名的大所,CPA是“標配”。沒有CPA,你可能永遠只能做助理,無法成為簽字會計師,更別提晉升經理、合伙人了。
企業財務:在大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CPA持證人往往更受青睞。無論是財務分析、預算管理,還是內部控制、稅務籌劃,CPA的知識體系都能讓你游刃有余,晉升機會也更多。很多企業的財務總監、CFO都是CPA持證人。
金融機構:投行、券商、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對CPA的認可度也非常高。CPA的財務知識是做投行業務、盡職調查的基礎。
政府及事業單位:一些財政、稅務、審計部門的重要崗位,也會優先考慮CPA持證人。
簡單來說,初級證書決定了你“能不能做會計”,而CPA證書則決定了你“能做什么樣的會計”,以及你的收入上限有多高。
(4)考試內容側重點:一個“基礎應用”,一個“綜合能力”
初級會計的內容比較基礎,《初級會計實務》主要講的是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賬務處理。《經濟法基礎》則側重于稅法和一些基本的財經法規,比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這些常用稅種的計算和申報。學完初級,你基本能應付日常的簡單會計工作。
CPA的考試內容則博大精深,覆蓋面廣,而且非常深入。
《會計》:幾乎涵蓋了企業會計準則的所有內容,從基礎的會計分錄到復雜的合并報表,都需要掌握。
《審計》:講的是如何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涉及審計流程、審計方法、審計證據等,非常考驗邏輯思維和職業判斷能力。
《財務成本管理》:包括財務管理和成本管理兩部分,涉及大量的財務分析、投融資決策、預算管理、成本計算等內容,公式多,計算量大。
《經濟法》:除了稅法,還包括公司法、證券法、合同法、破產法等各種經濟法律法規,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
《稅法》:詳細講解了各種稅種的稅法規定,包括計算、申報、籌劃等,知識點瑣碎,更新快。
《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從公司戰略的制定、實施到風險管理,培養考生的全局觀和風險意識。
可以看出,CPA考察的是一個人綜合的財會專業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初級會計更多的是考察基礎的應用能力。
三、到底該先考哪個?不同情況,不同選擇
看到這里,可能有朋友會問:那我到底是先考初級,還是直接考CPA呢?
(1)如果你是零基礎,想入行會計:先考初級!
如果你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會計,對會計一竅不通,那我的建議是先考初級會計師。初級會計的內容是會計的基礎,學完之后你能對會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這樣不僅能幫你順利找到第一份會計相關的工作,也能為你以后學習CPA打下堅實的基礎。直接上手CPA,很可能會因為難度太大而打擊信心,最終半途而廢。
(2)如果你是會計專業大學生:可以“初級+CPA”兩手抓
對于會計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時間比較充裕,學習能力也強。大三、大四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準備CPA了。同時,在畢業前把初級會計證書考下來,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既有初級證書作為“敲門磚”,又有CPA備考的經歷(甚至已經通過了幾科),會非常有競爭力。很多企業,尤其是事務所,很看重CPA過了幾科。
(3)如果你已經有一定會計基礎,想提升自己:直接沖CPA!
如果你已經做了幾年會計,有初級證書,甚至有中級證書,想進一步提升自己,尋求更好的職業發展,那CPA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這時候你的基礎已經比較扎實了,可以直接投入到CPA的備考中。拿下CPA,你的職業天花板會大大提高。
四、給備考者的幾點真心話
無論是考初級還是考CPA,都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初級雖然簡單,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也是要學習新的知識。CPA難度大,更是需要長期堅持,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來。
我見過很多人,一開始雄心勃勃要考CPA,買了一堆教材,報了昂貴的培訓班,但堅持不了幾個月就放棄了。也見過一些人,每天雷打不動學習三四個小時,周末節假日也不休息,最終成功上岸。所以說,方法重要,毅力更重要。
另外,不要盲目跟風。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考CPA。如果你只是想在小公司做個安穩的會計,初級或者中級證書可能就足夠了。考CPA之前,想清楚自己的職業目標是什么,這個證書能給你帶來什么。想清楚了,再去付出,才不會后悔。
總之,初級會計師和CPA雖然都是會計領域的證書,但它們的定位、難度和價值有著天壤之別。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弄明白它們之間的區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無論你選擇哪條路,只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都能在會計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Certified_Public_Accountant/416429.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