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考哪幾門-科目報考建議有哪些
一、先給答案:中級會計考這三門,難度各不同
中級會計考試全稱“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是財會人晉升管理層的“敲門磚”。根據財政部最新政策,考試科目固定為三門:《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必須在連續2個考試年度內通過全部科目才能拿證。
很多考生糾結“報幾科”“先報哪科”,其實核心是沒搞懂每科的“脾氣”。今天咱們從科目難度、報考策略到避坑指南,一次性講透——畢竟考中級的大多是在職黨,時間寶貴,可不能走彎路。
二、三科拆解:哪科是“攔路虎”?哪科能“保底”?
1. 《中級會計實務》:內容最多、綜合性最強,公認“老大難”
難度星級:(5星滿星)
核心特點:教材厚(2024年教材26章,比財管多10章)、考點碎,還愛考“跨章節綜合題”。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合并財務報表”“收入+所得稅”這種組合,能讓不少考生學到崩潰。
重點章節:長期股權投資、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收入、所得稅、合并財務報表(這5章占分超50%,必須啃透)。
適合人群:有會計基礎(比如考過初級)、能沉下心啃硬骨頭的考生。
2. 《財務管理》:公式多到“頭禿”,計算量是“天花板”
難度星級:(4.5星)
核心特點:看似章節少(2024年教材10章),但每章都是“公式窩”——貨幣時間價值、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杠桿系數、財務報表分析……光核心公式就有50多個,還得會靈活套用(比如用內插法算內含收益率,步驟錯一步全白搭)。
重點章節:籌資管理(下)、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成本管理(這4章占分60%,計算量最大)。
適合人群:數學基礎好、邏輯思維強的考生;討厭背法條的理科生可以優先啃它。
3. 《經濟法》:記憶量“王者”,但難度“最友好”
難度星級:(3星)
核心特點:法條多、需要記的細節多(比如“有限責任公司董事會人數3-13人”“票據權利時效2年”),但理解難度低,考點集中在“稅法”和“商法”兩部分。
重點章節: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增值稅法律制度、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這4章占分70%,性價比極高)。
適合人群:記憶力好、碎片時間多的考生(比如寶媽、通勤族,可利用等車時間記法條)。
三、報考建議:3種組合方案,對應不同“備考人設”
報幾科、先報哪科,關鍵看你的 “基礎+時間+目標”。別盲目跟風“一年三科”,也別太保守“一年一科”,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最重要。
方案1:一年三科——適合“基礎扎實+全職備考”的“沖關黨”
適用人群:
剛考完CPA/稅務師,有會計、財管、經濟法基礎;
全職備考/每天學習時間≥4小時(比如辭職備考、應屆生);
目標明確:“今年必須拿證,不然影響升職”。
科目搭配:實務+財管+經濟法(固定三科,無其他組合)
時間分配:實務40%(最難,優先學)、財管35%(公式需要反復練)、經濟法25%(后期集中記憶)。
注意事項:
別貪多求快!比如實務的“合并報表”,建議花1-2周專門攻克,別想著“一遍過”;
財管公式每天練10道題,比如早上背公式、晚上做題,避免“一看就會,一做就錯”;
經濟法別堆到最后!每天花30分鐘記法條(比如用“口訣法”:“董事會人數3-13,監事會5-不限”),后期再突擊容易混淆。
方案2:一年兩科——大多數人的“穩妥選擇”,壓力小、通過率高
這是最推薦的方案!既能分攤壓力,又能保證兩年內拿證。重點看“科目搭配邏輯”:
組合A:實務+經濟法——“難易搭配,文理結合”(零基礎首選)
優勢:
實務難(理科)、經濟法易(文科),學累了實務換經濟法,大腦不容易疲勞;
經濟法記憶內容多,可利用碎片時間(比如午休背法條),不占用大塊學習時間(大塊時間留給實務)。
適合人群:
零基礎/基礎弱(比如非會計專業、初級剛過);
在職黨,每天學習時間2-3小時(比如朝九晚五,晚上學2小時);
討厭數學、看見公式就頭疼(財管放第二年,壓力小)。
舉個例子:
我之前帶過一個30歲寶媽考生,白天上班,晚上帶娃到9點才能學習。她選了“實務+經濟法”:
早上6:00-7:00:學實務(腦子清醒,啃難點章節);
午休12:30-13:00:背經濟法法條(用手機APP刷題,記錯題);
晚上21:00-22:30:實務刷題+總結(重點刷綜合題,比如收入確認、資產減值)。
最后兩科都過了,第二年學財管輕松很多。
組合B:財管+經濟法——“計算+記憶,短期突破”(適合數學好、討厭實務的考生)
優勢:
兩科難度都低于實務,備考壓力小;
財管需要大量做題(練計算),經濟法需要大量記憶(背法條),可以“做題累了背法條,背累了做題”,節奏靈活。
適合人群:
數學基礎好(比如理工科背景),但討厭實務的“長篇大論”;
備考時間緊張(比如只剩3個月),想先保兩科“穩過”;
第二年集中攻克實務(實務放第二年,有更多時間啃難點)。
組合C:實務+財管——“兩理搭配,壓力加倍”(慎選!除非基礎極強)
劣勢:
兩科都是“理科”,需要大量邏輯思維和計算,學起來容易疲勞;
實務內容多、財管公式多,需要大量大塊時間,在職黨很難兼顧。
適合人群:
剛考完CPA會計+財管,基礎扎實到“閉眼過”;
每天學習時間≥5小時,且能堅持高強度學習(比如辭職備考的學霸)。
方案3:一年一科——“保穩求過”,適合“時間極少+基礎極差”的考生
適用人群:
寶媽/高齡考生,每天學習時間<1.5小時;
零基礎+跨專業,連“會計分錄”都搞不懂;
目標低:“兩年能拿證就行,不著急”。
選哪科?
想“穩過”:選經濟法(難度最低,記憶為主,花時間就能過);
想“為第二年鋪路”:選實務(最難,第一年啃下來,第二年財管+經濟法壓力小)。
四、報考后,這3個“坑”千萬別踩!(都是血淚教訓)
1. 坑:“經濟法簡單,最后突擊就行”——大錯特錯!
很多人覺得經濟法“背背就行”,考前1個月才開始學,結果發現法條細碎到記不住(比如“有限責任公司vs股份有限公司”的區別,能列出20多條)。
正確做法:
前期每天花30分鐘“理解法條”(比如結合案例:“甲公司欠乙公司錢,用匯票還債,匯票到期甲不付錢,乙可以找誰追?——答:出票人、背書人、保證人”,通過案例記考點,比死記條文好10倍);
后期用“思維導圖”梳理框架(比如“增值稅征稅范圍”,分“銷售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5類,每類下面列具體項目),避免混淆。
2. 坑:“財管只背公式,不做題”——等于白學!
財管公式多,但“背公式≠會做題”。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R=Rf+β×(Rm-Rf))”,背下來很簡單,但考試會考“Rm是平均風險收益率還是市場組合收益率”“β系數的經濟含義”,這些不做題根本搞不懂。
正確做法:
每學完一章,做10道“典型例題”(比如財管第三章“預算管理”,必做“銷售預算生產預算材料采購預算”的連環計算題);
準備“公式本”,把做錯的題對應的公式抄下來,標上“易錯點”(比如“內含收益率計算時,注意現金流符號是否正確”)。
3. 坑:“實務逐章學,不總結跨章節考點”——綜合題必丟分!
實務最愛考“跨章節綜合題”,比如“長期股權投資+合并報表”“收入+所得稅+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如果學的時候一章一章孤立著學,考試時看到綜合題就會懵。
正確做法:
學完“長期股權投資”,立刻復習“金融資產”(兩者轉換是高頻考點);
學完“收入”,結合“政府補助”“所得稅”一起總結(比如“政府補助是計入其他收益還是營業外收入?是否影響應納稅所得額?”);
考前1個月,專門做5-10道綜合題(真題+模擬題),練“跨章節思維”。
五、最后說句大實話
中級會計不難,但“想一次過”需要策略——別盲目跟風“一年三科”,也別拖延到“最后一年慌慌張張”。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時間,選對報考組合,避開上面的“坑”,剩下的就是“堅持學”。
畢竟,證書拿到手的那一刻,你會發現:所有的熬夜刷題、早起背書,都值了。
以上內容基于2024年中級會計考試政策整理,2025年如有調整,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titles/75866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