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中級會計師需要考幾科-難不難-備考方法
最近總收到讀者私信:“32歲會計,初級證拿了5年,想考中級但怕太難”“白天上班晚上帶娃,3科怎么安排才來得及”“零基礎考中級,是不是天方夜譚?”作為帶過3000+考生的中級會計講師,今天就用一篇文章說透:中級會計考幾科、到底難不難、不同基礎的人該怎么備考,尤其適合在職、寶媽、零基礎考生參考。
一、考幾科:三科具體考什么?哪些是“攔路虎”?
中級會計師考試,官方明確考三科,必須在連續2年內通過全部科目才能拿證。三科分別是《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特點差異很大,備考前得先摸透“脾氣”:
《中級會計實務》:內容最多、綜合性最強,“得實務者得天下”
這科是三科里公認的“老大難”,教材厚(2023年版近600頁)、考點雜,從存貨、固定資產到合并報表、收入準則,幾乎覆蓋會計工作全流程。尤其“合并財務報表”“長期股權投資”“金融資產”這三章,每年都是考生的“重災區”——有學員吐槽:“學合并報表時,光分錄就抄了3本筆記本,還是搞不懂‘商譽減值’怎么算”。
但別慌,實務雖然難,卻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科目:基礎章節(存貨、固定資產等)占分約40%,只要把這些章節吃透,再攻克1-2個重點章節(比如收入準則、所得稅),及格并不難。
《財務管理》:公式多到“頭禿”,但“理解>死記”
財管的難點不在內容多,而在公式推導和計算量。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杠桿系數”“現金流量折現”,光記公式沒用,得知道公式怎么來的、什么時候用。有個零基礎考生跟我說:“一開始背‘普通年金現值系數’,背了三天還是忘,后來自己推導了一遍,發現其實就是‘等比數列求和’,突然就懂了”。
這科計算量很大,考試時建議帶計算器(非智能的那種),平時練習用電腦自帶計算器模擬,避免考場上“手忙腳亂按錯數”。
《經濟法》:“背多分”科目,但別死記硬背
經濟法是三科里相對簡單的,但很多人覺得“法條太枯燥,背了就忘”。其實這科的關鍵是“抓重點+找規律”:比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是稅法部分的重點(占分約50%),公司法、合同法是經濟法部分的重點(占分約30%),非重點章節(比如反壟斷法)簡單了解即可。
記法條時可以用“口訣法”:比如“普通合伙企業設立條件”,總結成“2個以上合伙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認繳出資(錢/物/勞務),有名稱場所,有書面協議”,比原文好記10倍。
二、難不難:為什么有人一次過三科,有人考五年?
“中級會計難不難”,是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客觀說,它比初級會計難(初級兩科,內容淺),但比CPA簡單(CPA六科,綜合性更強)。歷年官方通過率在15%-20%,但這個數據包含了大量“裸考棄考”的人——據我統計,認真備考3個月以上的考生,通過率能到60%+。
覺得難的人,大多踩了這3個坑:
“拖延癥晚期”:“等報名后再學”“等教材出來再開始”,結果報名到考試只剩3個月,三科根本學不完。
“貪多求全”:想一次搞定所有考點,結果基礎沒打牢,難題又啃不動,最后“樣樣通樣樣松”。
“只聽課不做題”:覺得“聽懂了就是會了”,結果一做題就錯,考場上發現“老師講過的題,換個數字就不會”。
覺得不難的人,都做到了這2點:
“抓大放小”:比如實務放棄“政府會計”(考分約2分),主攻“收入”“所得稅”(考分約20分);財管放棄“期權價值評估”(考分約3分),吃透“財務分析”“預算管理”(考分約25分)。
“重復+輸出”:不是“學一遍就過”,而是“學完一章做真題,錯了再回頭聽,聽完再做錯題”,用“輸入-輸出-反饋”的循環強化記憶。
舉個真實案例:去年帶過一個35歲寶媽,白天在公司做出納,晚上9點哄睡孩子后學到12點,每天3小時。她的方法是“實務主攻前15章(基礎+重點),財管只學前8章(占分80%),經濟法背高頻考點口訣”,最后三科一次性通過,實務72、財管68、經濟法75。所以你看,難的不是考試,是“找對方法+堅持執行”。
三、備考方法:零基礎/在職/寶媽,這樣學效率翻倍
備考中級會計,“盲目努力”不如“精準規劃”。不同基礎、不同時間的考生,方法完全不同,這里分三類人群給出具體方案:
1. 零基礎考生:用“3階段法”打牢基礎(建議備考6個月)
基礎階段(1-3月):先補初級,再學中級
零基礎直接學中級會很吃力,建議先花1個月補初級會計的“會計分錄”“會計科目”(B站搜“初級會計實務基礎課”,免費資源很多),然后用2個月學中級三科的基礎班(推薦聽張敬富/劉忠的實務,達江/閆華紅的財管,黃潔洵/郭守杰的經濟法)。
關鍵動作:每章學完畫思維導圖,比如“固定資產”章節,按“初始計量-后續計量-處置”梳理框架,把零散考點串起來。
強化階段(4-5月):只做真題,不做模擬題
真題是最好的復習資料,近5年真題至少做2遍:第一遍按章節做(比如學完“存貨”就做近5年存貨真題),第二遍按套卷做(3小時完整模擬)。
避坑提醒:別做“偏題怪題”(比如財管里涉及復雜數學模型的題),中級考試80%都是基礎題和中檔題。
沖刺階段(6月-考前):背高頻考點+錯題復盤
把各科高頻考點整理成“背誦手冊”(比如實務的“收入確認五步法”“合并報表調整抵消分錄”,財管的“本量利分析公式”,經濟法的“增值稅稅率表”),每天早晚各背30分鐘。
同時把錯題本里的“反復錯的題”再做一遍,搞懂“為什么錯”(是公式記錯了?還是題干沒看清?)。
2. 在職/寶媽考生:用“碎片化時間+高效工具”擠時間(建議備考4個月)
時間管理:把“大目標拆成小任務”
比如每天只能學2小時,就拆成“早7-7:30背經濟法口訣,午休12:30-13:00做10道實務題,晚9-10:30聽財管課”。周末抽3小時做一套完整真題,模擬考試節奏。
工具推薦:用“番茄Todo”定鬧鐘(2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用“Anki記憶卡”記財管公式(APP會按遺忘曲線提醒你復習)。
科目搭配:別貪多,先保2科
如果每天學習時間<3小時,建議第一年考“實務+經濟法”(文理科搭配,不容易疲勞),第二年考財管;如果時間>3小時,再挑戰三科(但要保證每天每科至少40分鐘)。
3. 二戰考生:重點突破“薄弱章節”,別再從頭學
很多二戰考生敗在“重復踩坑”:比如去年實務掛了,今年又從頭學,結果還是在“合并報表”栽跟頭。正確做法是:
第一步:找到去年的成績單,看哪科分數低(<50分說明基礎差,需重學;50-60分說明薄弱章節沒掌握,針對性突破)。
第二步:把薄弱章節的真題單獨拎出來做,比如財管“財務報表分析”總錯,就把近5年相關真題匯總,總結“高頻錯誤點”(比如“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子用“營業收入”還是“賒銷收入”)。
第三步:考前2周開始“全真模擬”,嚴格按考試時間做題(實務3小時,財管2.5小時,經濟法2小時),培養“考試生物鐘”。
寫在最后
考中級會計,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聰明”,而是給職場加一份“底氣”——有個學員跟我說:“拿到證后,老板主動給我漲了3000工資,說‘現在你是咱們公司唯一的中級會計師了’”。
如果你也在猶豫“要不要考”,不如問問自己:“明年的今天,你想繼續做‘拿著初級證,不敢跳槽漲薪’的會計,還是成為‘手握中級證,選擇權在自己手里’的財務人?”
備考這條路確實辛苦,但當你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會發現所有的熬夜、刷題、崩潰,都值了。
(注:文中考試科目、備考周期等內容基于財政部最新公布政策,若后續有調整,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titles/731193.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