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會計固定資產考什么
備考中級會計的小伙伴,提到《中級會計實務》,估計不少人會對“固定資產”這個章節又愛又恨——愛它是基礎章節,分值穩定;恨它知識點細碎,稍不注意就踩坑。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中級會計里的“固定資產”到底考什么?怎么考?看完這篇,你會發現這一章其實沒那么難,甚至可能成為你提分的“穩拿項”。
一、先搞懂:固定資產的“身份”怎么認定?(考確認條件)
別以為“什么是固定資產”很簡單,考試時經常在“邊界案例”上挖坑。比如企業買的打印機,單價2000元,能用3年,算不算固定資產?租來的生產設備,租期5年,算不算?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這是考試的“開胃菜”,單選、多選題里常客。
教材里寫得很清楚,固定資產確認要同時滿足兩點:
1. 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比如設備用來生產產品,賣了能賺錢);
2. 成本能夠可靠計量(買價、運費、安裝費這些得算得明白)。
但考試不直接考定義,而是考“特殊情況”。舉個真題考過的例子:企業為研發項目購入的專用設備,能不能確認為固定資產?答案是能——因為研發項目未來可能形成專利,帶來經濟利益,且設備成本能可靠計量。反過來,行政部門用的辦公軟件(單價低、更新快),通常就計入“管理費用”,不算固定資產。
這里插一句,很多人容易把“固定資產”和“存貨”搞混。記住一個小技巧:固定資產是“自己用的、用很久的”,存貨是“拿來賣的、轉一圈就走的”。比如汽車廠生產的汽車是存貨,汽車廠自己用的運貨車就是固定資產——這個區分點,多選題里至少值2分。
二、核心考點:初始計量怎么算?(考成本構成,分值占比最高)
確認了“身份”,接下來就是“花了多少錢”——也就是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這部分是重中之重,單選、計算分析題、甚至綜合題都會考,分值能占這一章的40%左右。不同取得方式,成本構成不一樣,咱們一個一個說。
1. 外購固定資產:別漏了“使它能用的必要支出”
最常見的就是外購,比如買設備。很多人覺得“成本=買價”,大錯特錯!教材明確說了,外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比如關稅,注意增值稅一般可抵扣,不算)+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的合理支出(比如運輸費、安裝費、專業人員服務費)。
舉個例子:甲公司買一臺需要安裝的設備,買價100萬,增值稅13萬(可抵扣),運費2萬,安裝時請工程師花了1萬,領用自家原材料5萬(成本價,增值稅0.65萬)。這臺設備的入賬成本是多少?
答案:100萬(買價)+2萬(運費)+1萬(安裝費)+5萬(原材料)=108萬。增值稅13萬和0.65萬都能抵扣,不算進來。
這里要注意一個坑:“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如果設備買回來放了3個月才安裝,這3個月的倉庫租金算不算?不算!因為沒到“必要支出”這一步。但如果安裝時發現零件壞了,換零件花的錢,就算——因為不換就用不了。
2. 自建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那些事兒
自建比外購復雜,考頻也高,尤其是“自營建造”。核心邏輯是:從“在建工程”開始,把所有為建造發生的支出(料、工、費)都歸集進去,完工后轉到“固定資產”。
易錯點有兩個:
借款費用資本化:如果建造期間借錢了,符合條件的利息要計入在建工程成本(比如專門借款利息,或者一般借款用于建造的部分利息)。比如2023年真題考了“建造廠房時,專門借款利息資本化金額怎么算”,記不住公式的話,這5分就沒了。
試運行收入:建造期間試生產的產品賣了錢,要沖減在建工程成本,而不是計入“主營業務收入”。比如建一條生產線,試生產出100件產品,賣了2萬,這2萬要從在建工程里扣掉,而不是單獨算收入。
3. 其他方式:融資租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了解即可,考得少)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中級會計考得比較淺,記住“按租賃開始日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孰低入賬”就行,具體計算在《財務管理》里會更深入。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比如用存貨換設備),主要考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有實質的按公允價值算,沒實質的按賬面價值算——這部分近幾年考得少,簡單了解即可。
三、后續計量:折舊、減值、后續支出,一個都不能少
固定資產入賬后,不是“一勞永逸”,后續計量才是“細節殺手”,很多人在這里丟分。主要包括三塊:折舊、減值、后續支出。
1. 折舊:4種方法,年年考計算
折舊是“把固定資產成本慢慢攤到費用里”,4種折舊方法必須掌握:年限平均法(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其中后兩種“加速折舊法”是計算重點,也是易錯點。
舉個對比例子,讓你秒懂:
設備原價100萬,預計凈殘值10萬,預計使用5年。
年限平均法:每年折舊=(100-10)/5=18萬,每年都一樣;
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折舊率=2/5=40%,第一年折舊=100×40%=40萬,第二年=(100-40)×40%=24萬,第三年=(100-40-24)×40%=14.4萬,注意!最后兩年改直線法:(100-40-24-14.4-10)/2=5.8萬(很多人忘了最后兩年改直線法,我當年也在這栽過跟頭,后來用“倒數兩年直線法”這個口訣才記住);
年數總和法:年折舊率=尚可使用年限/年數總和,第一年=5/15,折舊=(100-10)×5/15=30萬,第二年=4/15,折舊=90×4/15=24萬,以此類推。
考試時,單選或計算題會直接讓你算某一年的折舊額,記住:雙倍余額遞減法一開始不考慮凈殘值,最后兩年才考慮;年數總和法每年都要考慮凈殘值。
2. 減值:“一旦計提,不得轉回”是鐵律
固定資產用著用著,可能會“不值錢”(比如技術淘汰、市場下跌),這時候就要考慮減值。減值測試的核心是比較“賬面價值”和“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max(公允價值-處置費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如果賬面價值>可收回金額,就要計提減值準備。
這里有個絕對不能錯的考點:固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計提,以后期間不得轉回!哪怕后來設備又升值了,也不能把之前提的減值轉回來。對比一下存貨跌價準備(可以轉回),很多人會記混,一定要區分開。
3. 后續支出: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看“是否提升性能”
固定資產用久了要維修、改造,花的錢是計入“資產成本”(資本化)還是“當期費用”(費用化)?關鍵看支出是否能提高固定資產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
費用化:日常維修、小修理(比如換個零件、刷個漆),花了錢設備性能沒提升,直接計入“管理費用”或“銷售費用”。
資本化:更新改造、替換主要部件(比如把舊發動機換成新發動機,設備功率提升50%),這時候要先把舊資產賬面價值轉銷,再把新支出加上,重新確定使用壽命和折舊方法。
舉個真題考過的例子:企業對一條生產線進行更新改造,原價200萬,已提折舊100萬,改造時拆了舊部件(原值50萬,已提折舊25萬),換了新部件花了80萬。改造后生產線入賬價值=(200-100)-(50-25)+80=155萬。這個邏輯一定要捋順,計算分析題常考。
四、最后一步:處置時怎么處理?(考分錄,綜合題常客)
固定資產“退休”時(出售、報廢、毀損),要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步驟固定,記準分錄就能拿分。
核心步驟:
1. 轉清理:借:固定資產清理(賬面價值)、累計折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貸:固定資產(原價)。
2. 發生清理費用:借:固定資產清理;貸:銀行存款等。
3. 收到處置價款/殘料收入:借:銀行存款/原材料;貸:固定資產清理、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 結轉凈損益:如果賺了(清理收入>清理支出),借:固定資產清理;貸:資產處置損益(出售)或營業外收入(報廢/毀損)。如果虧了,反過來做分錄。
比如出售一臺設備,原價100萬,已提折舊60萬,減值10萬,賣了35萬,增值稅4.55萬,清理時花了2萬。
分錄:
轉清理:借:固定資產清理30(100-60-10)、累計折舊60、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0;貸:固定資產100。
清理費用:借:固定資產清理2;貸:銀行存款2。
收款:借:銀行存款39.55(35+4.55);貸:固定資產清理35、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4.55。
結轉損益:清理凈損失=30+2-35=-3萬(虧了3萬),借:資產處置損益3;貸:固定資產清理3。
這個分錄模式很固定,多練兩道題就能記住,綜合題里經常和“投資性房地產轉換”“所得稅”結合考,提前練熟不吃虧。
五、備考干貨:3步搞定固定資產,不丟冤枉分
說了這么多考點,估計有人會覺得“知識點太多,記不住”。分享一個我當年備考時用的“3步拆解法”,親測有效:
第一步:搭框架,用“生命周期”串聯知識點
把固定資產想象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從“確認身份”(能不能入賬)“剛出生的成本”(初始計量)“長大過程中的消耗”(折舊、減值、后續支出)“退休時的處理”(處置)。按這個邏輯串下來,知識點就不會散。
第二步:抓細節,整理“易錯對比表”
把容易混淆的點列成表格,比如:
易錯點 | A情況 | B情況 | 區別 |
---|---|---|---|
折舊vs減值 | 定期計提,可轉回(指方法調整,不是金額轉回) | 減值測試后計提,不可轉回 | 折舊是“正常消耗”,減值是“意外減值” |
資本化vs費用化 | 提升性能/延長壽命(如更新改造) | 日常維修(如換零件) | 看是否讓資產“變更好” |
第三步:練真題,近3年真題至少做2遍
固定資產是“萬年考點”,近3年真題里幾乎年年有,尤其是計算分析題和綜合題。做題時別只看答案,要搞懂“為什么這么考”——比如2022年考了“自建固定資產+借款費用資本化”,2023年考了“折舊計算+后續支出資本化”,2024年很可能考“處置+減值結合”。把真題的考法摸透,考場遇到類似題就能秒答。
其實說到底,固定資產這一章雖然細節多,但邏輯很清晰——就像咱們生活中買一件貴重家電,從“要不要買”(確認)、“花多少錢買”(初始計量)、“用的時候怎么保養”(折舊、后續支出)到“最后怎么處理”(處置),一步步跟著走,就不會亂。備考時別焦慮,按模塊突破,這一章完全可以成為你穩拿分的“根據地”。
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titles/715904.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