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下中級會計師
一、先給結論:考下中級會計師,拼的不是智商,是“把復雜問題拆成小步驟”的能力
如果你點開這篇文章,大概率是會計行業的“打工人”——可能在小公司做著基礎核算,想跳槽到更好的平臺;可能在大公司卡著晉升門檻,中級證是必須跨過的坎;也可能剛生完孩子回歸職場,想靠證書給自己加點“安全感”。
我見過太多考生,買了一摞教材卻遲遲沒翻開,或者學了三個月還在第一章打轉,最后罵一句“太難了”就放棄。其實中級會計師沒那么玄乎,它難的不是知識點本身,而是你能不能把“考中級”這個大目標,拆成每天能落地的小任務。
這篇文章會從 “要不要考”“怎么規劃”“具體學什么”“遇到坑怎么辦” 四個維度,給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備考方案。沒有空話,全是我帶過500+考生總結的實戰經驗,尤其是在職黨最關心的“時間不夠”“記不住”“做題錯太多”,這里都有具體解法。
二、先想清楚:你真的需要考中級會計師嗎?
別盲目跟風。考中級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的職業目標需要這個證嗎?
如果你的目標是“做一輩子基礎會計”,那中級可能不是剛需;但如果想往 財務主管、經理 走,或者進國企、上市公司、大型事務所,中級幾乎是“敲門磚”——現在招聘軟件上搜“財務主管”,80%的崗位要求里都有“中級會計師優先”。
我去年帶的一個學員,在小公司做了5年會計,工資一直卡在6k,去年拿到中級證后跳槽,現在在一家上市公司做費用主管,月薪直接翻倍。她說:“面試時老板沒多問別的,看到中級證就說‘這個證,說明你學習能力和專業基礎都過關’。”
2. 你有“能堅持6個月”的時間嗎?
中級會計師考三科:《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要求連續兩年內通過。如果你基礎一般(比如非會計專業、畢業多年沒碰過課本),建議至少留 6-8個月 備考;基礎好(比如有初級證、一直在做會計工作),4-5個月也夠,但每天至少要拿出 2-3小時 專注學習。
別信“3個月沖刺過三科”的雞湯,那是學霸的劇本,普通人學不來。我見過最夸張的考生,每天通勤路上聽網課(1小時),午休刷題(40分鐘),下班后學到11點(3小時),周末全天泡圖書館——但她是“單身+無娃+工作清閑”,你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這種強度根本扛不住。
3. 你的基礎夠不夠“啟動”?
中級和初級的難度差了不止一個檔次。舉個例子:初級會計實務里“固定資產”只考入賬價值和折舊,中級會讓你算“棄置費用”“資產減值”,還會結合“所得稅”考綜合題。
如果初級都沒考過,或者考初級時《實務》低于70分,建議先補基礎:把初級會計實務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收入”章節再學一遍,這些是中級的“地基”。
三、核心攻略:從“0基礎”到“拿證”,分四步走
第一步:選對“科目搭配”,別一上來就給自己挖坑
中級要求兩年過三科,科目搭配直接決定你能不能“穩過”。別貪心,除非你是全職備考+學霸,否則不建議“一年沖三科”——我見過太多人年初喊著“一年過三科”,到10月考試時只去考了兩科,甚至一科都沒去。
推薦3種搭配方案,按“基礎+時間”選:
方案1:基礎弱、時間少(每天<2小時) 分兩年考:實務+經濟法(第一年),財管(第二年)
理由:實務是三科里最難的(占分40%),但和經濟法的關聯性低,學起來不會“打架”;財管公式多、計算量大,單獨一年攻克更專注。
方案2:基礎中等、時間中等(每天2-3小時) 分兩年考:實務+財管(第一年),經濟法(第二年)
理由:實務和財管都是“理科型”科目,需要邏輯推導,適合一起學;經濟法是“文科型”,靠記憶,放在第二年集中背效率更高。
方案3:基礎好、時間多(每天>3小時) 一年三科
注意:這種情況要保證“每天至少3小時有效學習”,且從4月報名后就要開始,別拖到7月才啟動(每年都有考生7月才開始,最后只過了一兩科)。
第二步:制定“可落地”的學習計劃,拒絕“假努力”
很多人做計劃喜歡寫“今天學實務第1-3章”,結果學完發現啥也沒記住——這不是計劃,是“任務清單”。真正有用的計劃,要細化到“每個知識點怎么學、花多少時間、怎么檢驗學會了”。
分享一個“3階段學習法”,親測適合在職黨:
階段1:基礎期(報名后-8月中旬,約4個月)——“地毯式掃盲,不糾結難點”
目標:把三科教材過一遍,知道每章講什么,簡單題能做對(正確率60%即可)。
具體做法:
1. 看網課劃重點:別自己啃教材!中級教材太厚(實務600多頁),直接看網課效率更高。推薦老師:實務跟張敬富(適合打基礎,講得細),財管跟達江(公式推導清楚),經濟法跟黃潔洵(法條講得像故事,好記)。
2. 做“基礎題”:只做教材例題+輕一的“同步練習題”,別碰難題!比如實務的“長期股權投資”,第一遍學只要會算“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初始成本”就行,復雜的“權益法轉成本法”留到強化期。
3. 每天10分鐘復盤:睡前花10分鐘回憶“今天學了什么”,比如“存貨的先進先出法,例題里那個發出成本怎么算的?”想不起來就翻筆記,比盲目刷題有用。
階段2:強化期(8月中旬-9月中旬,約1個月)——“專攻難點,瘋狂刷題”
目標:突破三科“老大難”章節,綜合題正確率提到70%。
具體做法:
1. 列“難點清單”:實務的“合并財務報表”“金融資產”,財管的“財務報表分析”“企業價值評估”,經濟法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這些章節至少要學3遍:第一遍聽懂,第二遍自己做例題,第三遍總結“坑點”(比如合并報表里“內部交易抵消”容易漏記遞延所得稅)。
2. 做“歷年真題”:近5年的真題至少做2遍,第一遍掐時間做(實務3小時,財管2.5小時,經濟法2小時),第二遍分析“每道題考什么知識點”“正確選項為什么對,錯誤選項錯在哪”。
3. 建“錯題本”:別抄題!直接剪下來貼本子上,標注“錯誤原因”(概念不清/計算失誤/審題偏差),比如“財管第5章真題第3題,錯在沒考慮‘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里的β系數是市場組合的風險報酬率’”。
階段3:沖刺期(9月中旬-考試,約20天)——“模擬考試,回歸基礎”
目標:適應考試節奏,保住“必拿分”章節(占比70%)。
具體做法:
1. 每周2次模擬考:用機考系統(財政部官網有模擬系統)做整套題,嚴格計時,體驗“做到最后10分鐘手忙腳亂”的感覺,提前適應。
2. 背“必考點”:比如經濟法的“公司法董監高任職資格”“票據法追索權”,財管的“本量利分析公式”“現金流量計算”,這些每年都考,背下來就能拿分。
3. 放棄“冷門難點”:比如實務的“反向購買”“套期會計”,每年只考2-3分,學不會就直接放棄,把時間花在能穩拿分的章節(比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每年考10分左右,簡單好拿)。
第三步:避開“90%考生都會踩的坑”
備考路上,比“學不會”更可怕的是“用錯方法”。這幾個坑,你一定要繞開:
坑1:“教材必須一字不落看完”
中級教材很多內容是“湊字數”的,比如經濟法里“增值稅的歷史沿革”,實務里“會計的基本假設”,這些考綱不要求,直接跳過!看網課老師劃的“考綱范圍”就行,能省一半時間。
坑2:“公式背下來就能做對題”
財管公式別死記!比如“權益凈利率=凈利潤/股東權益”,要知道它還能拆成“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杜邦分析體系),理解推導過程,做題時才知道什么時候用哪個公式。
坑3:“刷題越多越好”
有人刷了5000道題還是過不了,因為他只刷題不總結。正確做法是:1道真題=3道模擬題,把真題吃透(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易錯點),比刷100道質量差的模擬題有用。
坑4:“考前焦慮到學不進去”
我去年有個學員,考前一周突然崩潰,說“感覺什么都沒記住,肯定考不過”。后來我讓她每天只復習“錯題本里的前20道題”,結果考試時遇到3道類似的錯題,直接拿分。記住:考前別追求“全會”,能把“已掌握的知識點”穩住,就足夠過線了。
第四步:用“碎片化時間”偷偷卷
在職黨最大的難題是“沒時間”,但碎片化時間用好了,每天能多學1.5小時:
通勤時:聽網課(加速1.2倍)、背經濟法法條(用“喜馬拉雅”搜“中級經濟法口訣”,比如“匯票到期日:見票即付無到期,定日出票看記載,出票后定期算日期,見票后定期算月數”)。
午休時:做10道選擇題(用“會計云課堂”APP,里面有章節題庫),錯了立刻看解析,別拖到晚上。
睡前30分鐘:在腦子里“過電影”,比如今天學了“收入準則”,就回憶“五步法模型”:識別合同識別單項履約義務確定交易價格分攤交易價格確認收入,每個步驟舉個例子(比如“賣手機送耳機,要把價款分攤給手機和耳機,分別確認收入”)。
四、最后想說:中級會計師是“努力就能過”的考試
我帶過的考生里,有40歲的寶媽邊帶孩子邊備考,有每天加班到9點還堅持學2小時的上班族,他們都不是“學霸”,但都靠著“每天進步一點點”拿到了證書。
中級會計師難嗎?難,但它難的是“堅持”,不是“智商”。你不需要考90分,只要60分就夠了——把每個章節拆成“小知識點”,每天啃1-2個,6個月后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的路。
最后提醒:2025年中級會計師考試的報名時間、考試大綱等官方暫未公布,具體請以財政部會計司最終公布信息為準。
現在就打開日歷,算一算距離考試還有多少天,然后從“今天學1個知識點”開始吧——你離中級證,只差“開始”和“堅持”這兩步。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titles/64948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