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與付款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點
摘要
采購與付款業務是企業資金流出的“主動脈”,從需求提報到款項支付,每個環節都藏著“跑冒滴漏”的風險。小到辦公用品采購的“糊涂賬”,大到工程項目付款的“暗箱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讓企業蒙受損失。本文結合10余年財務內控實戰經驗,拆解采購付款全流程的7大核心環節,提煉23個高風險控制點,附具體案例和實操工具,幫你堵住漏洞、降本增效,讓每一分錢花在明處。
一、需求申請環節:把好“入口關”,別讓糊涂賬進來
痛點直擊:“各部門隨便提需求,買了一堆用不上的東西”“明明有庫存,又重復采購”——這是很多企業的通病。需求申請不規范,后續采購全白搭。
1. 需求審批:三層審核缺一不可
部門負責人審核:確認需求的“真實性”(是不是真的需要)和“必要性”(現有資源能否替代)。
案例:某互聯網公司行政部提報“購買20臺高端筆記本”,部門負責人審核時發現,實際只有5人需要移動辦公,最終壓縮至5臺,節省12萬元。
財務部門審核:對照預算,看是否在年度預算范圍內,超預算需求需單獨走審批。
分管領導審批:對大額或特殊需求(如緊急采購)進行最終決策。
2. 需求標準化:用“采購申請單”鎖定關鍵信息
必填要素:采購物品名稱、規格型號、數量、預估單價、需求日期、用途說明。杜絕“買一批辦公用品”這種模糊描述,建議附《物料規格清單》或樣品照片。
二、供應商管理環節:選對伙伴比砍價更重要
群體共鳴:“供應商突然斷貨,生產線停擺”“合作多年的老供應商,居然以次充好”——供應商管理不到位,采購就是“踩雷游戲”。
1. 供應商準入:建立“白名單”制度
資質審核: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質量認證(如ISO)、銀行資信證明等,缺一不可。
實地考察:年采購額超50萬元的供應商,必須現場考察生產能力、質量控制流程。
反面案例:某食品廠采購原材料時,未實地考察供應商,后來發現對方是“空殼公司”,導致原材料斷供,損失300萬元。
2. 供應商評級:動態淘汰“劣質伙伴”
每季度從“價格、質量、交期、服務”四個維度打分,分為A/B/C三級:
A級(90分以上):優先合作,可享受付款優惠;
C級(60分以下):直接淘汰,3年內不得合作。
三、招投標與詢比價環節:陽光下的交易才靠譜
戳中焦慮:“招標就是走過場,內定供應商早就內定好了”“詢比價只問3家,價格根本壓不下來”——缺乏監督的采購,很容易滋生腐敗。
1. 招投標:3個“必須”防舞弊
必須公開招標(除特殊情況,如獨家代理);
必須隨機抽取評標專家(避免“人情分”);
必須全程錄音錄像(存檔備查,審計可追溯)。
2. 詢比價:“3+1”原則保低價
至少向3家獨立供應商詢價(注意:排除關聯關系企業);
增加1家“備選供應商”報價,防止前3家串標。
實操工具:用《詢比價記錄表》對比“報價、付款條件、售后服務”,選擇綜合最優解,而非單純最低價。
四、合同管理環節:白紙黑字才是護身符
真實痛點:“合同簽完才發現付款條件是‘預付100%’”“交貨期沒寫清楚,供應商無限拖延”——合同漏洞比“口頭承諾”更可怕。
1. 合同審批:法務、財務雙審制
法務審核:重點看違約責任(如延遲交貨按日扣除1%貨款)、爭議解決方式(約定仲裁或訴訟地點);
財務審核:關注付款方式(預付比例不超過30%)、發票類型(專票/普票)、稅率是否合規。
2. 合同存檔:電子檔+紙質檔雙備份
建議用合同管理系統(如釘釘合同模塊)存檔,紙質合同需加蓋騎縫章,由專人保管,借閱需登記。
五、采購執行環節:別讓“貨不對板”成為常態
共鳴場景:“收到的貨和樣品差太遠,退還是不退?”“數量少了一箱,供應商說‘運輸損耗正?!薄炇窄h節不嚴格,企業就是“冤大頭”。
1. 到貨驗收:“雙人復核+拍照留證”
庫管員核對“實物與采購訂單是否一致”(數量、規格、品牌);
使用部門確認“質量是否達標”(如原材料需抽樣送檢);
關鍵物品(如設備)驗收需拍照或視頻存檔,作為后續維權證據。
2. 入庫單:與采購訂單、合同“三單匹配”
入庫單必須注明“驗收合格”字樣,由庫管員、使用部門負責人雙簽字,財務憑此辦理付款。
六、付款審批環節:守住資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崗
高頻問題:“發票到了就付款,根本沒核對是否收貨”“審批流程走一半,老板口頭說‘先付了’”——付款隨意性,是資金流失的“直接殺手”。
1. 付款審核:“四單匹配”原則
財務付款前必須核對:采購訂單、合同、入庫單、發票,四者信息一致(如供應商名稱、金額、物品型號)才能付款。
2. 付款方式:優先“對公轉賬”,禁止“現金支付”
超1000元必須對公轉賬,杜絕“員工代付后報銷”的操作;
預付款需提供“履約保函”,降低供應商違約風險。
3. 審批權限:按金額分級授權
5萬元以下:部門經理+財務經理審批;
5萬-50萬元:分管副總審批;
50萬元以上:總經理或董事會審批。
七、財務核算與檔案管理:事后監督也能防微杜漸
容易忽視:“采購流程走完就完事,沒人回頭看有沒有問題”——缺乏事后復盤,同樣的錯誤會反復犯。
1. 定期對賬:每月與供應商核對應付賬款
重點核對“已付款未開票”“已開票未付款”明細,避免長期掛賬導致糾紛。
2. 內部審計:每年至少1次采購專項審計
審計部門隨機抽查采購訂單、合同、驗收單,看是否存在“虛假采購”“價格異常”等問題。
案例:某企業審計時發現,同一批原材料,A供應商報價比市場價高20%,經查實是采購經理收受回扣,最終挽回損失80萬元。
寫在最后
采購與付款的內控,從來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而是需要需求部門、采購部、財務部、法務部協同配合。從“需求提報”到“付款歸檔”,每個環節都擰緊“螺絲釘”,才能真正實現“降成本、控風險、提效率”。記住:內控不是“束縛”,而是企業穩健經營的“保護傘”。
(注:本文案例均來自公開報道及實戰經驗總結,具體內控措施需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調整。)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Practice/1524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