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證好考嗎?會計證難考嗎?
摘要
會計證難不難考,其實就像小馬過河——對有的人來說是“踮踮腳就能夠到的門檻”,對有的人卻是“怎么努力都跨不過的坎”。關鍵看你屬于哪類考生,以及有沒有用對方法。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會計證到底指什么”“不同人覺得難的原因”“公認的3大難點”“親測有效的備考方法”到“避坑指南”,一次性說透,幫你判斷自己能不能考過,以及怎么考。
先搞清楚:現在說的“會計證”到底是哪個?
很多人上來就問“會計證難不難”,但可能連“會計證”指什么都沒搞清楚——這可不是抬杠,因為“會計證”在不同年代指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2017年之前,“會計證”通常指“會計從業資格證”,那時候想做會計必須考,難度極低,堪稱“入門級中的入門級”,考三門(會計基礎、財經法規、會計電算化),都是選擇題判斷題,背背就能過。但2017年國家已經取消了這個證,現在職場上沒人看這個了。
現在大家說的“會計證”,90%指的是“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簡稱“初級會計證”)。這個證是現在會計行業的“新門檻”,企業招會計、出納基本都要求有這個證,考兩門:《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滿分100分,60分合格,一年考一次,一般5月考試,考前一年11月報名。
當然,還有中級、高級會計證,甚至CPA(注冊會計師),但那些是進階證書,難度高很多,普通人問“會計證難不難”,基本都是在問初級會計證。所以咱們今天重點聊初級會計證——它到底難在哪?誰覺得難?誰又覺得簡單?
難度因人而異:這三類人感受天差地別
我見過有人零基礎3個月一次過,也見過有人考了3次還卡在58分。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匹配度”問題——你的基礎、時間、學習習慣,和考試難度是否匹配?
1. 零基礎考生:難在“從0到1”的入門
如果你是純小白(比如學漢語言、英語、機械的,從沒接觸過會計),那剛開始學肯定會覺得“像聽天書”。
最典型的就是《初級會計實務》里的“會計分錄”。比如“用銀行存款買原材料”,要記“借:原材料 貸:銀行存款”,但為什么是“借增貸減”?“資產類”“負債類”科目怎么區分?這些概念對零基礎來說很抽象。我表妹去年第一次考,學了兩周跟我說:“感覺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光名字就勸退了。”
還有《經濟法基礎》里的稅法部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稅率、計算、優惠政策,各種“視同銷售”“進項稅額轉出”的情形,記起來像一團亂麻。
2. 有基礎考生:難在“細節和陷阱”
如果你是會計專業的學生,或者做過幾年出納、會計助理,那基礎概念(比如會計要素、會計等式)對你來說不難,甚至覺得“挺簡單”。但這類考生容易栽在“細節”上。
比如《初級會計實務》里的“存貨跌價準備”“固定資產折舊”,計算本身不難,但題目里經常藏陷阱:“計算2024年應計提的折舊額”,但題干里可能說“2023年12月購入設備”,那2024年是不是全年折舊?還是從次月開始?很多人因為沒注意“次月”這個細節丟分。
《經濟法基礎》更是“細節殺手”,比如“勞動合同試用期”:勞動合同3年以上,試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但如果題目說“勞動合同期限2年,試用期3個月”,對不對?很多人記得“3年以上6個月”,但忘了“1-3年試用期不得超過2個月”,結果選錯。
3. 在職備考考生:難在“時間和精力”
這是最慘的一類——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想學習,結果不是被孩子纏著,就是刷手機刷到半夜。我之前帶過一個學員,30歲寶媽,在公司做出納,想考初級跳槽。她說:“每天只能等孩子10點睡了,學到12點,腦子都是木的,早上起來啥也不記得。”
在職考生的難點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時間學”“學了記不住”。尤其是《經濟法基礎》需要大量記憶,今天記明天忘,反復拉鋸,特別容易放棄。
公認的3大難點,90%的人栽在這里
不管你是哪類考生,初級會計證有3個難點是公認的“攔路虎”,避開這些坑,通過率能提高一半。
難點1:《初級會計實務》的“分錄+計算”
實務是偏理科的科目,核心是“理解+應用”,光背沒用。比如“收入”這一章,確認收入的5個條件(企業已將商品控制權轉移給客戶等),背下來不難,但題目會給你一個具體業務(比如“賣商品送積分”“分期收款銷售”),讓你判斷什么時候確認收入、確認多少,這就需要你把概念和分錄結合起來。
還有“不定項選擇題”(實務和經濟法都有,占分30%左右),通常是一個大案例,后面跟5個小題,一環扣一環。比如給你一個企業的經濟業務(采購、生產、銷售、利潤結轉),讓你算“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的金額”“營業利潤是多少”。只要前面一個分錄做錯,后面全錯,很多人在這里丟20多分。
難點2:《經濟法基礎》的“法條+記憶”
經濟法是偏文科的科目,核心是“記憶+辨析”。但它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理解邏輯+區分細節”。比如增值稅的“視同銷售”和“進項稅額轉出”,很多人分不清:為什么“將自產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是視同銷售(要算銷項稅額),而“將外購貨物用于集體福利”是進項稅額轉出(不能抵扣進項稅)?
因為自產貨物的進項稅已經抵扣過了,用于福利相當于“內部消耗”,所以要補銷項;外購貨物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用于福利,進項稅根本不能抵扣,所以直接轉出。理解了這個邏輯,就不用死記硬背了。但很多人懶得琢磨邏輯,直接硬背,結果記混了。
難點3:“時間不夠用”的考試節奏
初級會計考試是機考,兩門連考(實務105分鐘,經濟法75分鐘,中間不休息),題量不小:實務單選20題、多選10題、判斷10題、不定項15題(3個案例,每個5題);經濟法題型一樣,題量略多一點。
很多人平時做題慢悠悠,考試時就慌了:“單選還能應付,多選糾結半天,到不定項的時候只剩20分鐘,根本來不及細看案例。”我去年監考時,就看到好幾個考生最后10分鐘還在瘋狂點鼠標,題目都沒看完就瞎選。
親測有效的4步備考法,幫你少走半年彎路
我帶過300+考生,發現能一次過的人,都不是“死讀書”的,而是用對了方法。分享一套我自己考初級時用過,后來學員也反饋有效的“4步備考法”,零基礎、在職考生都適用。
第一步:先搭框架,別一上來就摳細節
很多人備考喜歡從第一章第一節開始,逐字逐句看教材,結果看了兩周還在“會計要素”,越看越懵。正確的做法是:先花3天時間,把兩門課的“框架”搭起來。
比如《初級會計實務》,核心章節就5個:資產(占分25%左右)、負債(10%)、收入(15%)、費用和利潤(10%)、財務報表(10%)。其他章節(比如會計概述、管理會計基礎)占分少,簡單帶過就行。
怎么搭框架?用思維導圖。比如“資產”這一章,下面分“貨幣資金”“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每個小項再寫核心考點(比如存貨的“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框架搭好了,你就知道哪里是重點,不會走彎路。
第二步:抓大放小,重點章節至少學3遍
初級會計證是“60分萬歲”,不用追求滿分,所以要學會“抓大放小”。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點內容上。
比如實務的“資產”和“收入”,經濟法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這幾塊加起來占分70%以上。這些章節至少要學3遍:第一遍聽網課(選那種講得通俗的老師,別選照本宣科的),理解概念;第二遍做章節題,檢驗漏洞;第三遍看錯題,總結規律。
我表妹去年就是這么做的,她把“資產”和“增值稅”這兩章反復學了4遍,考試時這部分的題目基本沒丟分,最后實務考了78分。
第三步:刷題有技巧,別盲目刷“題海”
刷題是必須的,但不是刷得越多越好。我見過有人刷了5000題還是沒過,因為他只刷題不總結。正確的刷題步驟是:
1. 章節題:學完一章刷一章,重點是檢驗“有沒有聽懂”。比如學完“固定資產折舊”,就刷10道計算折舊額的題,確保方法掌握了。
2. 真題:近3年的真題至少刷2遍,真題最能反映考試重點和出題思路。比如你會發現,實務的不定項選擇題經常考“存貨”“固定資產”“收入”的結合,經濟法的判斷題經常考“時間”“數字”(比如試用期時長、訴訟時效)。
3. 錯題本:把錯題按“知識點”分類,比如“存貨跌價準備計算錯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判斷錯誤”,每周復習一次錯題,比做新題更有用。
第四步:模擬實戰,提前適應考試節奏
考前2周一定要用“機考系統”模擬考試(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官網有模擬系統,免費的)。很多人平時用紙質資料做題,考試時對著電腦屏幕就慌了:“找不到題號”“計算器不會用”“時間分配不合理”。
模擬時嚴格按考試時間來:實務105分鐘,經濟法75分鐘,中間不暫停。做完后對照答案,看看哪些題是“沒時間做”,哪些是“知識點不會”,針對性調整。比如你發現經濟法總是最后10分鐘做不完不定項,那平時練習時就強迫自己“前面的單選多選加快速度,給不定項留30分鐘”。
備考時最容易踩的5個坑,現在避開還來得及
最后提醒大家,初級會計證雖然不難,但每年通過率只有20%-30%,很多人不是敗給難度,而是敗給“踩坑”。這5個坑尤其要注意:
坑1:“等教材更新了再開始學”
初級會計教材每年會有小變動(比如經濟法的稅法部分,可能會根據最新政策調整),但核心內容(比如會計分錄、基本稅法原理)90%不變。等新教材3月左右出來再學,只剩2個月時間,根本來不及。正確的做法是:用去年的教材先學不變的部分,等新教材出來后,重點看變動的地方(每年變動部分通常是考點)。
坑2:只聽課不做題,以為“聽懂=會做”
這是零基礎考生最容易犯的錯。就像看菜譜學做菜,老師講“炒雞蛋要先放油”,你聽懂了,但自己動手可能還是會糊鍋。聽課只是“輸入”,做題才是“輸出”,只有通過做題,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點。
坑3:死記硬背法條,不理解邏輯
經濟法里的法條確實多,但不是都要背。比如“勞動合同解除的經濟補償”,計算時要算“工作年限×月工資”,但“月工資高于當地社平工資3倍的,按3倍算,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你只要理解“這是為了防止高收入者補償過高”,就很好記了。
坑4:忽視“判斷題”的倒扣分
初級會計的判斷題有個“坑”:答錯會倒扣分(每題1分,答對得1分,答錯扣0.5分,不答不得分)。所以遇到不確定的判斷題,寧愿不答,也別瞎猜。我去年有個學員,判斷題10道錯了6道,倒扣分后直接少了3分,最后經濟法考了57分,就差這3分。
坑5:考前熬夜突擊,搞“疲勞戰術”
很多人平時不學習,考前一周熬夜刷題、背法條,以為能“臨時抱佛腳”。但初級會計需要理解和應用,不是死記硬背就能過的,而且熬夜會讓你考試時腦子不清醒,反而發揮失常。我同事前年考前熬了兩個通宵,結果考試時看著題目發呆,連最簡單的會計分錄都寫錯了。
其實說到底,會計證難不難考,關鍵看你怎么對待它。它不是CPA那種需要智商和毅力的“硬骨頭”,也不是從業資格證那種“隨便考考就能過”的“軟柿子”。它更像一道“中等難度的門檻”——只要你基礎不太差,每天能抽出2-3小時,用對方法,堅持3-4個月,大概率能過。
與其糾結“難不難”,不如現在就行動:先下載一份去年的教材,看看第一章;或者找一節網課,聽聽“會計分錄”到底是什么。畢竟,再簡單的考試,不行動也拿不到證;再難的考試,一步一個腳印也能跨過。
(注:2025年初級會計考試的具體報名時間、教材變動等信息,以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Accounting_Certificate/1606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