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類科目都有哪些-記憶方法-區別
摘要
對于會計初學者或剛接觸財務工作的人來說,損益類科目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天天聽人提起,卻總記不全科目名稱,分不清誰是收入誰是費用,甚至和資產負債類科目“打架”。本文會從“損益類科目到底是什么”講起,帶你挨個認識常用科目,分享3個親測有效的記憶方法,最后用“對比表+案例”說清它和其他科目的核心區別??赐赀@篇,你再也不會對著科目表發愁“這個科目到底算不算損益類”了。
一、先搞懂:損益類科目到底是“干什么的”?
很多人學會計時,第一步就被“損益類”“資產類”這些名詞嚇住了。其實不用想太復雜,咱們把會計科目比作“家庭賬本”就好理解了:
資產負債類科目:相當于家里的“家底”,比如存款(資產)、房貸(負債)、自己的積蓄(所有者權益),這些是“時點數”,比如“截止今天我有多少存款”。
損益類科目:相當于家里的“流水賬”,比如工資(收入)、房租(費用)、中彩票(利得)、丟錢包(損失),這些是“時段數”,比如“這個月我賺了多少、花了多少”。
所以,損益類科目的核心作用:記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賺與虧”,直接影響利潤表。期末(比如月末、年末)這些科目的余額會全部轉到“本年利潤”,自己則“清零”,等下一期重新開始記賬——就像每月底你會把“工資-開銷”算一遍,然后下個月的流水重新記。
二、常用損益類科目清單:分3類記,再也不混淆
損益類科目雖然多,但按“性質”分3類,就能理清邏輯。我整理了工作中最常用的科目(標的是高頻考點/易錯點),附用途說明:
(1)收入類:企業“正經賺錢”的科目
簡單說,就是企業通過“日常經營活動”賺到的錢(非日常的叫“利得”,后面講)。
主營業務收入:企業“吃飯的本事”帶來的收入。比如服裝店賣衣服、手機廠賣手機的收入。
其他業務收入:“兼職”賺的錢,但也算日?;顒?。比如服裝廠賣多余的布料(不是主業但和主業相關)、公司把閑置辦公室租出去的租金收入。
營業收入:注意!這不是單獨的科目,是“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的合計數,利潤表上會直接顯示這個合計數。
(2)費用類:企業“為了賺錢花出去”的錢
和收入對應,這些是企業為了“日常經營活動”必須花的錢。
主營業務成本:賣出去的東西本身的成本。比如服裝店賣一件衣服,這件衣服的進貨價就是“主營業務成本”。
其他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收入”匹配的成本。比如租辦公室收了租金(其他業務收入),那辦公室的物業費、維修費就是“其他業務成本”。
銷售費用:為了“把東西賣出去”花的錢。比如廣告費、銷售人員工資、送貨的快遞費。
管理費用:“管公司”花的錢。比如辦公室水電費、行政人員工資、老板的差旅費、公司買的辦公用品。
財務費用:和“錢”相關的費用。比如銀行貸款的利息(利息支出)、銀行存款的利息(利息收入,會沖減財務費用)、給銀行的手續費。
稅金及附加:企業經營要交的“小稅種”。比如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房產稅(注意:增值稅不算這里,企業所得稅也不算,后面會講區別)。
(3)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和損失”:非日常的“意外之財”和“意外虧損”
這類科目和收入、費用的區別是:不是日常經營活動產生的,更像“天上掉餡餅”或“走路摔跤”。
營業外收入:意外之財。比如撿到錢(無法支付的應付款)、政府給的補貼(和日常經營無關的)、賣固定資產賺的錢(比如公司把用舊的電腦賣了,賣價比賬面價高)。
營業外支出:意外虧損。比如罰款、捐款、自然災害損失(倉庫被淹了)、賣固定資產虧的錢(電腦賣虧了)。
資產減值損失:資產“不值錢了”的損失。比如公司的存貨(衣服)過時了,只能降價賣,原價100元現在只值60元,那40元就是“資產減值損失”。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價格“波動”的收益或損失。比如公司買了股票,月底股價漲了,賺的錢記這里;跌了,虧的錢也記這里(但沒賣出去時才用這個科目,賣了就轉“投資收益”)。
投資收益:對外投資賺的錢或虧的錢。比如買股票賺的差價(賣了之后)、買債券的利息。
三、3個記憶方法:從“死記硬背”到“秒想起來”
我剛學會計時,對著科目表背了3天,結果做題時還是分不清“其他業務收入”和“營業外收入”。后來摸索出幾個方法,現在看到業務場景,幾秒鐘就能反應過來用哪個科目——
方法1:“經營流程口訣”法(最適合初學者)
把企業經營想象成“開奶茶店”,順著流程記科目:
“賣奶茶(主營收入),賣杯子(其他收入);買原料(主營成本),租店面(銷售費用);請店長(管理費用),借貸款(財務費用);中大獎(營業外收入),被罰款(營業外支出)。”
口訣里的每個場景對應一個科目,記熟后,遇到實際業務就想“這是奶茶店的哪個環節”,比如公司賣了閑置設備,就對應“中大獎”(非日常),記“營業外收入”。
方法2:“對比表格”法(解決易混科目)
很多人分不清“收入vs利得”“費用vs損失”,直接看表格對比,一目了然:
對比項 | 收入/費用 | 利得/損失 |
---|---|---|
是否日?;顒?/b> | 是(比如賣產品、提供服務) | 否(比如中獎、罰款、賣固定資產) |
是否有對應成本 | 有(收入對應成本,費用是獨立支出) | 一般沒有(比如罰款就是單純支出) |
例子 | 主營業務收入、銷售費用 | 營業外收入、資產減值損失 |
方法3:“期末結轉”聯想記憶法(理解本質)
前面說過,損益類科目期末要“清零”,轉到“本年利潤”。你可以聯想:收入類科目是“給利潤加分”,費用和損失類是“給利潤減分”。
比如“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利潤就增加(加分);“銷售費用”增加,利潤就減少(減分)。記的時候想“這個科目是給利潤加分還是減分”,就能判斷是不是損益類(資產負債類科目不直接影響利潤)。
四、核心區別:損益類科目 vs 資產負債類科目(附常見錯誤案例)
很多人學混的根本原因是:沒抓住“是否影響利潤”這個核心。直接看對比表,再結合錯誤案例,幫你徹底分清——
(1)核心區別對比表
區別點 | 損益類科目 | 資產負債類科目 |
---|---|---|
影響什么報表 | 利潤表(反映一段時間的利潤) | 資產負債表(反映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 |
期末余額 | 無(全部結轉至“本年利潤”) | 有(累計余額,比如“銀行存款”月底有余額) |
是否影響利潤 | 直接影響(收入增利潤增,費用增利潤減) | 間接影響(比如“應收賬款”收回時才影響) |
(2)常見錯誤案例(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錯誤1:把“應收賬款”當損益類科目。
正解:“應收賬款”是資產類科目,代表“別人欠我的錢”,屬于“家底”,不直接影響利潤;只有收到錢時,對應的“主營業務收入”(損益類)才影響利潤。
錯誤2:把“應交稅費”當損益類科目。
正解:“應交稅費”是負債類科目,代表“欠稅務局的錢”,交稅費時可能涉及損益類科目(比如“稅金及附加”),但它本身不是損益類。
錯誤3:把“生產成本”當損益類科目。
正解:“生產成本”是成本類科目,核算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產品賣出去后才轉到“主營業務成本”(損益類),沒賣出去時屬于“存貨”(資產類)。
五、實戰小技巧:3秒判斷“這個科目是不是損益類”
日常工作中遇到陌生科目,用這兩個問題快速判斷:
1. 這個科目是記錄“一段時間的賺/虧”嗎?(比如“這個月的工資收入”“這個月的房租支出” 是損益類)
2. 期末需要把余額轉到“本年利潤”嗎?(比如“主營業務收入”月底要清零 是損益類;“銀行存款”月底不清零 不是)
比如“研發費用”,記錄的是企業一段時間內的研發支出,期末要結轉,所以是損益類科目;“固定資產”是企業擁有的設備,屬于“家底”,期末不清零,所以是資產類。
其實損益類科目沒那么難,關鍵是別死記硬背,先理解“它是記錄利潤的流水賬”,再結合場景和記憶方法,很快就能掌握。剛開始記混沒關系,多做幾道題,遇到實際業務時多聯想“奶茶店”的例子,慢慢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下次領導問“這個月利潤怎么算”,你就能清晰說出“收入減費用,再加利得減損失”啦。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728047.html,違者必究!
以上是廣州恒企會計培訓整理的損益類科目都有哪些-記憶方法-區別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