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剛入職做會計時,我最怕的就是月底結賬。手里攥著一堆發票、報銷單和銀行回單,對著電腦屏幕發呆:這筆錢該記到哪個科目?發票沒蓋章能不能入賬?賬記錯了怎么改?帶我的老會計看我手忙腳亂,丟過來一句:“先把核算方法搞明白,不然做十年也是糊涂賬。”
后來才知道,會計核算就像搭積木,得先知道每塊“積木”叫什么、怎么擺,最后才能搭出穩固的“財務城堡”。今天就把這7個“地基級”的核算方法掰開揉碎講清楚,不管你是剛入行的新人,還是想搞懂自家賬本的老板,看完就能上手用。
一、設置會計科目和賬戶:給財務數據“建檔案柜”
什么是會計科目? 說白了就是給企業的錢和事“貼標簽”。比如公司賬戶里的錢叫“銀行存款”,客戶欠的錢叫“應收賬款”,欠供應商的錢叫“應付賬款”——這些標簽就是會計科目。
為什么要設置科目? 你想想,要是家里的錢不分“工資”“房貸”“生活費”混著放,月底肯定不知道錢花哪兒了。企業更復雜,每天有收入、有支出、有投資,科目就是給這些數據分類的“檔案柜”,每個柜子有自己的名字(科目名稱)和編號(比如“庫存現金”是1001,“應收賬款”是1122),找數據時才能“對號入座”。
怎么設科目? 不用自己瞎編,財政部早就規定好了《企業會計科目表》,小到“庫存現金”,大到“長期股權投資”都有明確分類。咱們直接用就行,比如開小超市的,常用科目可能就幾十個:現金、銀行存款、庫存商品、主營業務收入、管理費用……夠用了;要是上市公司,科目能多到上百個,得按行業特性調整。
舉個例子:某早餐店老板今天收了500元現金,買面粉花了200元。對應的科目就是“庫存現金”(收500)和“原材料”(花200),一目了然。
二、復式記賬:每筆錢都要“記兩筆賬”
什么是復式記賬? 簡單說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每筆經濟業務都要記兩個方向,比如你花1000元買了電腦,既要記“銀行存款少了1000元”(貸:銀行存款),也要記“固定資產多了1000元”(借:固定資產)。
為啥非得記兩筆? 這是會計的“防坑神器”。單式記賬(只記一筆)容易漏記、錯記,比如只記“花了1000元”,時間長了忘了這錢買了啥,賬就亂了。復式記賬能讓每筆錢的來龍去脈都清楚,就像給財務數據裝了“雙向監控”。
實操怎么用? 記住“資產類科目借增貸減,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借減貸增”。比如:
公司收到客戶還的欠款5000元,存進銀行:
借:銀行存款 5000(資產增加)
貸:應收賬款 5000(資產減少,因為客戶不欠我們錢了)
月底發工資,用銀行存款付了2萬元:
借:應付職工薪酬 20000(負債減少,因為欠員工的工資付了)
貸:銀行存款 20000(資產減少)
剛開始可能覺得繞,拿張紙多寫幾筆就順了——這是會計的“基本功”,必須練熟。
三、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給每筆業務“開證明”
會計憑證是啥? 就是業務發生的“證據”,分兩種:原始憑證(發票、合同、銀行回單等)和記賬憑證(會計自己填的,記錄科目和金額)。比如你報銷差旅費,車票、住宿發票就是原始憑證,會計根據這些填一張“記賬憑證”,寫清楚“借:管理費用-差旅費,貸:庫存現金”。
為啥要審核? 原始憑證是“源頭”,源頭錯了后面全白搭。我剛工作時接過一張發票,抬頭寫的“個人”,同事說“沒事,老板同意報”,結果被財務經理打回來:“抬頭不對,稅務不認,這錢報了就得調增利潤交稅!” 所以審核時要盯緊:
發票是不是真的?(現在能在稅務APP查驗)
抬頭、稅號、金額對不對?
有沒有蓋章?(發票必須蓋“發票專用章”,收據不行)
業務合不合理?(比如公司沒車,卻有大額油費發票,就得問清楚)
小技巧:收到原始憑證先別急著填記賬憑證,按日期排好序,同類業務(比如全是差旅費)放一起,填憑證時不容易漏。
四、登記會計賬簿:把憑證數據“匯總到賬本”
賬簿是啥? 就是把記賬憑證上的零散數據,按科目分類匯總。比如“銀行存款”科目,每天的收、支都記在“銀行存款日記賬”上,月底一合計就知道這個月銀行賬戶總共進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
常見的賬簿有哪些?
日記賬:按時間順序記,比如現金日記賬、銀行存款日記賬,每天都要記,不然容易忘;
總賬:記每個科目的總金額,比如“應收賬款”總賬只記總數,不管具體是哪個客戶的;
明細賬:記每個科目的明細,比如“應收賬款明細賬”會寫清楚A客戶欠多少、B客戶欠多少。
怎么登記才不出錯? 我師傅教過一個笨辦法:“記完一筆就打勾,月底對賬時‘賬證核對’(賬簿和憑證對)、‘賬賬核對’(總賬和明細賬對)、‘賬實核對’(比如現金賬余額和保險柜里的現金對),三個核對完,基本就沒問題了。”
五、成本計算:算出“賣1件產品到底賺多少錢”
成本計算是啥? 簡單說就是算“生產/銷售一件東西,到底花了多少成本”。比如面包店烤100個面包,面粉50元、雞蛋30元、水電10元,總成本就是90元,單個面包成本0.9元。知道成本,才能算利潤——賣2元一個,單個利潤就是1.1元。
哪些企業需要算成本? 生產型企業(工廠)最復雜,要算原材料、人工、機器折舊;貿易型企業(賣東西的)簡單點,主要算進貨成本;服務型企業(比如咨詢公司)則要算人工成本、辦公成本。
舉個工廠的例子:某服裝廠做100件襯衫,用了布料2000元(直接材料),工人工資1000元(直接人工),縫紉機折舊200元(制造費用),總成本就是2000+1000+200=3200元,單件成本32元。如果賣50元一件,毛利就是18元/件。
成本算不準,定價就會出問題——定高了沒人買,定低了白忙活,所以這步對老板決策特別重要。
六、財產清查:定期“盤點家底”
財產清查就是“盤點”:看看賬上記的“東西”,和實際是不是一樣。比如賬上寫著“庫存商品100件”,實際倉庫里只有95件,少了5件就得查原因——是丟了?還是記錯了?
什么時候需要清查?
定期清查:月底、年底必須做,比如年底盤點庫存現金、固定資產;
不定期清查:出問題時查,比如倉庫被盜了、會計離職交接了,得趕緊盤。
常見的清查方法:
現金:當面數,保險柜里有多少,和現金日記賬對;
存貨(比如原材料、商品):點數、稱重,怕麻煩可以抽樣盤點;
固定資產(比如電腦、機器):看實物,核對型號、數量,有沒有報廢沒銷賬的。
我之前遇到過一個公司,賬上記著“筆記本電腦10臺”,盤點時發現有2臺早就壞了扔倉庫,沒做報廢,結果賬實不符,匯算清繳時被稅務查了半天。所以清查不是走過場,是給資產“體檢”。
七、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把賬變成“老板能看懂的報表”
財務報告是啥? 就是把前面6步的結果,濃縮成幾張表:資產負債表(企業有多少家底)、利潤表(賺了多少錢)、現金流量表(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老板看不懂分錄和賬簿,但看報表能知道“公司現在值多少錢”“這個月賺了還是虧了”。
編制時有啥要注意的?
數據要準:報表數據來自賬簿,賬簿錯了報表肯定錯,所以前面的清查、核對必須做扎實;
按規定格式:財政部有統一的報表模板,不能自己瞎改格式;
寫“附注”:報表里沒說清楚的,比如“應收賬款里有50萬可能收不回來”,要在附注里說明,不然老板容易誤判。
舉個例子:利潤表上“營業收入100萬,凈利潤5萬”,老板可能覺得“才賺5萬?”,但附注里寫“今年研發費用花了30萬,扣掉研發后實際利潤35萬”,老板就明白了——報表+附注,才是完整的“財務體檢報告”。
最后想說:會計核算不是“孤立的7步”,而是“環環相扣的流程”
從設置科目到編報表,這7個方法就像一條流水線:科目是“分類標準”,復式記賬是“記錄規則”,憑證是“原始證據”,賬簿是“數據匯總”,成本計算是“價值核算”,財產清查是“糾錯檢查”,報表是“最終成果”。少一步,賬就可能出問題;一步錯,后面步步錯。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總覺得“太麻煩了”,但后來幫老板用報表分析出“某款產品利潤率低,該停售”,幫公司通過清查追回了3萬多的欠款,才明白這些方法不是“死板的規定”,而是幫企業“管好錢、算清賬、少踩坑”的工具。
如果你也是會計新人,別著急,從填第一張憑證、記第一筆賬開始練,慢慢就會發現:這些“基本功”,其實是你職場最硬的底氣。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703988.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