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會計練習題總是做錯怎么辦
咱們初級會計考生,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教材翻了好幾遍,網課也聽了,感覺知識點都懂了,可一做題就錯一片?對著答案一看,不是概念記混了,就是審題漏了關鍵詞,甚至還有算到最后小數點錯了的低級失誤。錯得多了,難免會焦慮:“我是不是不適合考初級?”“這么下去考試能過嗎?”
其實啊,做錯題不是壞事,反而是幫你“揪漏洞”的好機會。關鍵不在于“錯了多少”,而在于“為什么錯”“怎么改”。今天就結合我自己備考時的踩坑經歷,跟大家聊聊“初級會計題總做錯”的底層原因,以及能立刻上手的解決辦法——別再讓錯題拖垮你的備考信心了,看完這篇,讓每道錯題都變成你的提分“墊腳石”!
一、先搞懂:你為什么總做錯題?這3個“坑”90%的人都踩過
很多人做錯題后,只會簡單標個“×”就過了,下次遇到類似的題還是錯。其實,錯題就像冰山,表面是“答案錯了”,底下藏著的是“知識點漏洞”“做題習慣差”或“心態問題”。先對照看看,你是不是踩中了這幾個常見的“坑”:
1. 基礎知識點是“夾生飯”:看著懂了,其實沒吃透
初級會計的知識點不算難,但細碎且容易混淆。比如“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教材上寫著“應收賬款是因銷售商品/提供服務形成的”,“其他應收款是除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等以外的其他各種應收及暫付款項”——看著挺清楚,可一做題就懵:員工出差借的差旅費,到底記“其他應收款”還是“應收賬款”?
這就是典型的“表面懂了,實際沒吃透”。很多人學知識點時,滿足于“眼熟”,沒去摳“本質區別”。比如上面的例子,你只要記住“應收賬款是跟‘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賣東西、提供服務),其他應收款是‘非經營活動’的(借錢給員工、收押金等)”,就能分清了。
我當時踩的坑:學“交易性金融資產”時,總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搞混,做題時不是少記了分錄,就是方向寫反了。后來才發現,我根本沒理解“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是‘還沒實現的收益’,所以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賣了之后,才是‘真正實現的收益’,要轉到‘投資收益’”——吃透這個邏輯,錯題立刻少了一半。
2. 審題時“眼睛自動過濾關鍵信息”:題目問“錯的”,你選了“對的”
初級會計的選擇題(尤其是多選題)特別喜歡“挖坑”:比如題目里藏著“不正確的是”“不包括”“計入當期損益”“計入所有者權益”這類關鍵詞,稍微不注意就會選錯。
舉個真實例子:有道題問“下列各項中,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總額減少的是( )”,選項里有“宣告發放現金股利”和“盈余公積轉增資本”。很多人看到“盈余公積轉增資本”,覺得是“所有者權益內部變動”,不影響總額,就排除了;但看到“宣告發放現金股利”,又覺得“發股利是花錢,所有者權益會少”,于是選了這個——其實這是對的。但如果題目問的是“不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總額減少的是”,你是不是就可能選反了?
我見過最可惜的錯題:有個同學做判斷題,題目是“企業取得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支付的價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應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她明明記得“這部分股利要單獨記‘應收股利’”,但因為題目里“已宣告但尚未發放”太長,她掃了一眼就看成“包含的現金股利”,直接打了“√”,結果錯了——審題時少看幾個字,分就沒了。
3. 做題時“想當然”:忽略細節,憑感覺選答案
初級會計的很多題,考的不是“會不會”,而是“細不細”。比如增值稅稅率(現在一般納稅人貨物銷售是13%,服務是6%,農產品是9%)、消費稅的征稅范圍(煙酒、化妝品、小汽車等,注意“高檔化妝品”才征,普通化妝品不征)、固定資產折舊的起止時間(當月增加下月提,當月減少當月提)……這些細節記不準,做題時就容易“想當然”。
我自己的血淚教訓:有次做不定項選擇題,考“固定資產折舊”。題目里說“2023年3月購入一臺設備,原值100萬,預計凈殘值10萬,預計使用5年,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問“2023年應計提的折舊額是多少”。我當時直接算“(100-10)/5=18萬”,選了18萬——結果錯了!因為3月購入,4月才開始提折舊,2023年只提9個月(4-12月),正確算法是“(100-10)/5/12×9=13.5萬”。就因為忽略了“當月增加下月提”這個細節,整道不定項的分都丟了。
二、3步“錯題急救法”:讓每道錯題都變成“提分點”
知道了錯因,接下來就是“怎么改”。記住:錯題不是廢紙,是你最寶貴的“備考資料”。只要用對方法復盤,錯題就能幫你查漏補缺,甚至比做新題更有用。分享我親測有效的“3步錯題急救法”,簡單來說就是:“解剖錯題溯源補漏二次檢驗”。
第一步:給錯題“解剖”——標注錯誤類型,別讓錯題“白錯”
拿到錯題,先別急著看答案解析,先自己“復盤”:這道題到底為什么錯?是“知識點沒懂”,還是“審題粗心”,或者是“計算失誤”?不同的錯誤類型,改法不一樣。
教你個簡單的標注方法:在錯題旁邊用不同符號標記:
“”:知識點模糊(比如概念記混、公式記錯);
“”:審題失誤(漏看關鍵詞、理解錯題意);
“”:計算/分錄錯誤(數字算錯、借貸方向反了);
“?”:完全不會(看到題目一臉懵,不知道考哪個知識點)。
比如前面提到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錯題,就標“”,說明是知識點沒吃透;“固定資產折舊月份算錯”標“”,是計算時忽略了細節;“看錯‘不正確’和‘正確’”標“”,是審題問題。
為什么要分類? 因為“”和“?”需要你回頭重學知識點,“”需要你刻意訓練審題習慣,“”需要你加強計算熟練度——針對性解決,才能避免下次再錯。
第二步:用“溯源法”補基礎——從錯題回到教材,把漏洞堵上
標完錯誤類型,重點處理“”和“?”的錯題——這些是“真不懂”,必須回到教材或網課,把知識點吃透。
具體操作:
1. 找到錯題對應的知識點章節。比如錯了“存貨跌價準備”,就翻教材“資產存貨”那一節;錯了“應付職工薪酬核算范圍”,就看“負債應付職工薪酬”。
2. 把教材上的定義、公式、分錄重新抄一遍,邊抄邊想:“這個知識點的核心是什么?和之前學的哪個知識點容易混?”
3. 做“對比筆記”。比如“收入”和“利得”總混,就列個表:
項目 | 收入(日常活動) | 利得(非日常活動) |
---|---|---|
例子 | 銷售商品收入、提供服務收入 | 處置固定資產收益、接受捐贈 |
會計科目 | 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 營業外收入、其他綜合收益 |
這樣一對比,下次再遇到類似的題,就不容易錯了。
我當時的做法:專門準備了一個“錯題溯源本”,每道“”“?”類錯題,都寫下對應的教材頁碼、知識點關鍵詞,以及自己的理解。比如“應收賬款vs其他應收款”,我寫的是“核心區別:是否與‘日常經營活動(賣東西/服務)’直接相關——是應收賬款,否其他應收款(如員工借款、押金)”。考前翻一遍這個本子,比盲目刷題有用10倍。
第三步:“二次做題”檢驗效果——隔3天再做一遍,確保真的懂了
很多人改完錯題就覺得“會了”,但過幾天再遇到類似的題,還是可能錯——因為你只是“記住了答案”,不是“真的理解了思路”。
正確的做法是:隔3天,把錯題“蒙住答案”再做一遍。如果能順利做對,并且能說清“為什么選這個選項”“其他選項錯在哪里”,才算真的懂了;如果還是錯,說明之前的復盤不到位,需要重新回到第二步“溯源補漏”。
舉個例子:之前錯了一道“交易性金融資產出售時的分錄”題,改完后隔3天再做,我會先自己寫分錄:
借:其他貨幣資金(售價)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公允價值變動(或借方)
投資收益(差額,或借方)
然后對照答案,看借貸方向、科目名稱、金額是否都對,再想想“如果題目里說‘售價包含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分錄要不要改?”(要!這部分股利應計入“應收股利”,不計入售價)。
通過這種“二次檢驗”,你才能把“別人的答案”變成“自己的知識”。
三、5個“避坑技巧”:從源頭減少錯題,讓做題效率翻倍
除了“改錯題”,更重要的是“少錯題”。分享5個我親測有效的“避坑技巧”,幫你從審題、做題習慣上減少失誤,讓每道題都做得更穩。
技巧1:做題前先“過電影”——用思維導圖梳理章節框架,再動手
很多人學完一章就急著做題,結果知識點在腦子里是“散的”,做題時想不起來用哪個考點。其實,做題前花5分鐘“過電影”,效率會更高。
比如學完“固定資產”一章,先在紙上畫個思維導圖:
固定資產:取得(外購、自建)折舊(方法、起止時間)后續支出(資本化vs費用化)處置(出售、報廢)
每個部分再寫關鍵詞:外購成本包括“買價+相關稅費(不含可抵扣增值稅)+運輸費+安裝費”;折舊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
腦子里有了這個框架,做題時看到題目就能立刻定位到“考哪個環節”,不容易跑偏。
技巧2:審題時“圈點關鍵詞”——把“坑”直接標出來,避免粗心
對付“審題失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圈關鍵詞”。拿到題目,先別急著選答案,用筆畫出這些詞:
選擇題:“不正確”“不包括”“計入”“不計入”“影響”“不影響”;
計算題:“萬元”“元”(注意單位是否統一)、“增值稅稅率”“消費稅稅率”(題目給的稅率要用上,別自己瞎記);
分錄題:“借方”“貸方”“期末余額”“本期發生額”。
比如這道題:“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23年5月銷售商品一批,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價款100萬元,增值稅稅額13萬元,收到購貨方支付的銀行存款。該業務應計入‘主營業務收入’的金額是( )萬元。”
圈出“主營業務收入”“金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價款100萬元”——立刻知道“主營業務收入是不含增值稅的價款,所以答案是100萬元”,不會錯把113萬元當成收入。
技巧3:計算時“分步寫過程”——初級會計不怕算得慢,就怕算錯數
初級會計的計算分析題(比如增值稅、所得稅、折舊計算),步驟多、數字大,一步算錯就全錯。這時候別圖快,把每一步的計算過程寫出來,既能減少失誤,又方便檢查。
比如算“雙倍余額遞減法”的折舊:原值100萬,預計使用5年,凈殘值10萬。
第一年折舊=100×(2/5)=40萬(寫出來!)
第二年折舊=(100-40)×(2/5)=24萬(寫出來!)
第三年折舊=(100-40-24)×(2/5)=14.4萬(寫出來!)
最后兩年改年限平均法:(100-40-24-14.4-10)/2=5.8萬(寫出來!)
每一步都寫清楚,就算最后結果錯了,過程對了也可能拿步驟分;而且檢查時能快速找到哪一步算錯了,比重新算一遍省時間。
技巧4:整理“易混考點對比表”——把“雙胞胎”考點拆開記
初級會計里有很多“長得像”的考點,比如“賬面價值vs賬面余額”“應收賬款vs應收票據”“應付賬款vs應付票據”……這些是高頻錯題來源,最好提前整理成“對比表”,集中突破。
比如“賬面價值vs賬面余額”:
項目 | 賬面余額(原值) | 賬面價值(凈額) |
---|---|---|
公式 | 資產的入賬價值(不扣除備抵項) | 賬面余額-累計折舊/攤銷-減值準備 |
例子 | 固定資產原值100萬 | 固定資產賬面價值=100萬-累計折舊20萬-減值準備5萬=75萬 |
考前每天看一遍這些對比表,就能把“易混點”刻在腦子里,做題時一眼就能分清。
技巧5:模擬考試時“限時訓練”——平時當考試,考試才不慌
很多人平時做題正確率高,一到模擬考試就錯一堆,原因是“平時做題不限時,考試時緊張出錯”。初級會計考試有時間限制(兩科共180分鐘),所以平時做題就要掐時間,訓練“在壓力下做題”的能力。
比如做一套《初級會計實務》真題,給自己定75分鐘,到點就停筆,看看能做多少題、正確率多少。剛開始可能會慌,但練多了就能適應節奏,考試時就不容易因為緊張而看錯題目、算錯數。
最后想說:錯題不可怕,怕的是“錯了不改,改了又忘”
初級會計備考是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錯題就是你進步的“路標”——每道錯題背后,都藏著一個你還沒掌握的知識點,或者一個需要優化的做題習慣。
我剛開始備考時,《經濟法基礎》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章節,一套題能錯10多道,當時也焦慮得睡不著覺。但后來用“錯題溯源法”一個個補漏洞,把易混考點整理成對比表,再加上限時訓練,錯題越來越少,最后考試兩科都考了80多分。
所以,別再因為錯題否定自己了。從今天開始,把每道錯題當成“提分機會”,認真解剖、溯源補漏、二次檢驗,堅持下去,你會發現:那些曾經讓你頭疼的錯題,終將變成你通過考試的“墊腳石”。
備考路上,錯題是常態,進步才是目標。加油,初級會計證書正在向你招手呢!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57666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