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過會計如何去考
摘要
沒有學過會計,完全能考!我見過太多零基礎考生一次通過初級會計考試,甚至有人用3個月從“會計小白”變成持證人。關鍵不在于有沒有基礎,而在于會不會用對方法——選對證書、用生活化邏輯打通會計思維、避開新手必踩的坑。這篇文章會把我帶過500+零基礎考生的實戰經驗拆解開,從選證書到備考細節,一步一步教你“從零到拿證”。
一、先明確:零基礎能考什么會計證書?別一上來就踩坑!
很多人沒學過會計,上來就問“能不能考CPA”“要不要直接考中級”。說實話,這就像剛學會走路就想跑馬拉松——不是不行,但大概率會摔得很慘。
零基礎首選:初級會計職稱(俗稱“初級會計證”)。為什么?
門檻低:高中畢業就能考,沒有專業限制,2023年報名人數超過500萬,一半以上是零基礎考生;
難度適中:只考兩科(《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內容基礎,只要方法對,3-6個月足夠備考;
夠用了:找工作時,初級證是“會計入門通行證”,中小企業、出納、會計助理崗位基本都認。
別被“中級會計”“CPA”的含金量迷了眼——中級需要工作年限(本科畢業要4年工作經驗),CPA6科專業階段+1科綜合,零基礎硬啃很容易放棄。先拿下初級,有了基礎再進階,才是性價比最高的路。
二、零基礎備考第一步:用“生活化案例”打通會計思維,別被專業術語嚇住!
會計難嗎?難在它有一套自己的“語言體系”。但你仔細想想,會計本質上就是“記錄錢的來去”,跟我們生活中記賬沒區別。
1. 先搞懂3個“底層邏輯”,比背100個分錄有用
邏輯1:會計是“分類記賬”
比如你開了家奶茶店,今天賣奶茶收了500元現金,買原料花了300元微信支付。會計要做的就是把“收錢”和“花錢”分類記下來——“收錢”叫“收入”,“花錢買原料”叫“成本”。就像你記家庭賬時,會分“工資收入”“買菜支出”“房租支出”一樣,會計只是把分類做得更細致。
邏輯2:“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是萬能公式
這公式看著嚇人,其實就是“你的東西=借來的+自己的”。比如你有100萬存款(資產),其中30萬是找朋友借的(負債),70萬是自己攢的(所有者權益),那100=30+70。奶茶店也是同理:店里的設備、原料、現金(資產),要么是老板自己投的錢(所有者權益),要么是欠供應商的貨款(負債)。
邏輯3:“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是記賬規則
不用背“借增貸減”“借減貸增”,你就記住:每一筆業務都要記兩個方向。比如賣奶茶收500元現金,一方面“現金多了500”(記“借”),另一方面“收入多了500”(記“貸”),兩邊金額必須一樣。就像你從銀行取1000元現金,“現金多了1000”,“銀行卡少了1000”,一增一減,總數不變。
2. 用“奶茶店案例”學會計科目,比看教材快10倍
教材上的“會計科目表”有上百個,零基礎不用全背,先搞定常用的20個就行。比如:
錢相關:庫存現金(手里的錢)、銀行存款(銀行卡里的錢);
東西相關:原材料(奶茶店的牛奶、茶葉)、固定資產(店里的冰箱、收銀機);
欠人的錢:應付賬款(欠供應商的原料錢)、應付職工薪酬(欠員工的工資);
賺的錢:主營業務收入(賣奶茶的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做奶茶的原料成本)。
你甚至可以拿張紙,畫個“奶茶店會計表”,每天記3個科目,結合生活場景想“這個科目是干嘛的”,一周就能對會計科目有概念。
三、3個月備考時間表:零基礎別“瞎努力”,按階段推進才高效
很多人備考失敗,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今天看網課,明天刷題,后天又換教材。零基礎備考一定要有清晰的階段規劃,這里給個3個月的參考(可根據自己時間調整):
第一階段:基礎期(1個月)——“聽懂比記住更重要”
任務:過一遍教材/網課,搞懂核心概念(會計要素、科目、分錄、稅法基礎);
方法:選一個口碑好的網課(比如東奧、中華的基礎班,別貪多,跟一個老師就行),每天學2小時:1.5小時看課,0.5小時用自己的話總結筆記(比如把“權責發生制”寫成“什么時候干活什么時候記收入,不管錢有沒有收到”);
避坑:別糾結“這個分錄為什么這么做”,基礎期先“知其然”,后面強化期再“知其所以然”。
第二階段:強化期(1.5個月)——“刷題+錯題,把知識點變成做題能力”
任務:分章節刷題,整理錯題本,重點突破《初級會計實務》的分錄和《經濟法基礎》的稅法;
方法:
用“輕一”或“必刷550題”這類教輔,每學完一章做50-100道題,錯題標紅,寫下錯誤原因(比如“搞混了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增值稅稅率記錯了”);
分錄不用死背,比如“銷售商品”的分錄:借“銀行存款”(收錢),貸“主營業務收入”(收入)、“應交稅費”(交稅),理解“賣東西會收錢、有收入、要交稅”,自然就記住了;
重點:《經濟法基礎》的稅法部分(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重點,多畫思維導圖,對比記憶稅率和優惠政策(比如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率3%,一般納稅人13%)。
第三階段:沖刺期(0.5個月)——“模擬考試+查漏補缺”
任務:做歷年真題(近3年至少做2遍),按考試時間(實務2小時,經濟法1.5小時)模擬;
方法:
真題里重復出現的考點(比如“固定資產折舊”“票據權利時效”)必須搞懂,這些都是高頻考點;
最后一周回歸教材,看自己的錯題本和筆記,別再做新題,避免打擊信心。
四、零基礎必避的3個坑:我見過太多人栽在這些地方!
1. 別“死記硬背”分錄和法條,理解邏輯才是王道
有個學員一開始把所有分錄抄在本子上背,結果考試時換個場景就不會了。其實會計分錄是“按業務邏輯寫的”:比如“從銀行借錢”,肯定是“銀行存款多了(借)”,“短期借款多了(貸)”,記住“錢從哪來,到哪去”,比背分錄表有用10倍。
2. 別“只看網課不做題”,做題是檢驗理解的唯一標準
網課老師講的時候“都懂”,自己做題時“全錯”——這是零基礎最常見的問題。記住:網課是“輸入”,做題是“輸出”,只有輸出了,知識才是你的。每天看完課,必須做對應章節的題,哪怕只做10道。
3. 別“拖延到最后突擊”,會計需要循序漸進
初級會計雖然不難,但兩科內容不少,尤其《初級會計實務》的“資產”“收入費用利潤”章節,需要慢慢啃。我帶過一個學員,考前1個月才開始學,最后實務差3分沒過,后悔得不行。早點開始,每天學一點,比熬夜突擊靠譜得多。
最后想說:
沒有學過會計,從來不是考不過的理由。我帶過的學員里,有寶媽邊帶孩子邊備考,有上班族每天下班后學2小時,甚至有60后阿姨為了幫女兒看店考初級證——她們都做到了,你也可以。
記住:會計是“越學越簡單”的學科,開頭可能覺得難,但只要用對方法,把專業術語“翻譯”成生活邏輯,一步一個腳印推進,拿證只是時間問題。
(注:初級會計考試報名時間、考試大綱等信息請以財政部會計司官方通知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527546.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