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備會計初級考試
摘要
會計初級考試是很多人進入財會行業的“敲門磚”,但備考時總有人陷入“學了就忘”“做題就錯”“時間不夠用”的困境。其實,通過明確目標、分階段規劃、抓準科目重點、避開常見坑點,普通人也能高效備考、一次通關。這篇文章會從備考前準備、分階段學習法、核心科目攻略、避坑指南到心態調整,手把手教你把“難啃”的初級會計變成“踮腳就能夠到”的目標。
一、備考前:先搞清楚“為什么考”和“怎么考”
很多人備考第一步就錯了——拿起教材就埋頭苦讀,結果學了半個月還在第一章打轉。其實,備考前先花1天時間“做功課”,后面能少走3個月彎路。
1. 明確“目標分數”:60分夠用,但80分的準備才穩
初級會計考試兩門科目(《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滿分都是100分,兩科同時過60分才算合格。但千萬別抱著“60分萬歲”的心態,每年都有一批人考58、59分,不是運氣差,是基礎沒打牢。建議把目標定在70-80分,留出容錯空間,就算考試時緊張丟幾分,也能穩過。
2. 摸透“考試規則”:別讓“不知道”耽誤你
題型題量:兩門科目的題型都是單選、多選、判斷、不定項(實務不定項15題30分,經濟法12題24分),不定項是“拉分重災區”,但也是“提分突破口”,因為它是“少選得相應分值”,不會的別瞎選,選確定的選項更穩妥。
考試重點:初級會計不考偏題怪題,90%的考點都在教材重點章節里。比如實務的“存貨”“固定資產”“收入”,經濟法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勞動合同法”,這些章節占分超60%,必須啃透。
備考周期:零基礎建議3-4個月,有基礎(比如學過會計基礎)2-3個月足夠,別拖太久,不然前面學的全忘光。
二、分階段備考:像“蓋房子”一樣搭好知識框架
備考最忌諱“一鍋粥”式學習,不如按“基礎強化沖刺”三階段推進,每個階段有明確任務,學起來更有方向感。
第一階段:基礎打底(占總時間50%)——“看懂教材,會做簡單題”
目標:把教材從頭到尾過一遍,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基礎分錄和法條,能做課后習題。
具體步驟:
1. 用“教材+網課”打基礎:零基礎直接看教材容易懵,建議搭配網課(選口碑好的老師,比如實務聽偏重邏輯的,經濟法聽擅長總結口訣的)。看網課別倍速太快(1.2倍剛好),重點章節(比如實務的“收入”)聽2遍,邊聽邊在教材上劃重點(比如分錄的借貸方向、法條的關鍵詞)。
2. 每天學2小時,周末翻倍:工作日每天固定2小時(比如晚上7-9點),周末每天4-5小時。別貪多,比如今天學實務的“存貨”,先看教材20分鐘,再聽網課1小時,最后花40分鐘做課后題,做錯的題在旁邊標“考點+錯誤原因”(比如“先進先出法計算錯誤,下次注意單價對應批次”)。
3. 用“思維導圖”串知識點:每學完一章,花10分鐘畫思維導圖。比如學完“固定資產”,就把“取得折舊后續支出處置”四個環節的分錄和考點列出來,這樣知識就從“零散點”變成“系統網”。
第二階段:強化提分(占總時間30%)——“抓重點,攻克易錯題”
目標:聚焦高頻考點,通過刷題鞏固薄弱環節,不定項選擇題正確率提到60%以上。
具體步驟:
1. 用“高頻考點手冊”替代教材:基礎階段后,教材可以放一邊了,換成機構總結的“高頻考點手冊”(自己也可以整理,把每章考頻高的知識點抄在筆記本上)。比如經濟法的“增值稅稅率”,記住“13%(一般貨物)、9%(農產品/交通)、6%(服務)、0%(出口)”這幾個核心稅率,考場上80%的稅率題都能搞定。
2. 刷“章節真題+模擬題”:別做偏題怪題,優先刷近3年真題(真題最能反映考點趨勢),再搭配2-3套模擬題。刷題時計時,單選/多選題控制在1分鐘1題,不定項5分鐘1題。比如實務的不定項常考“收入+費用+利潤”結合,做完后把涉及的分錄(如“主營業務收入”“合同履約成本”)單獨整理到“錯題本”,每天早晚各看10分鐘。
3. 搞懂“為什么錯”比“做對多少題”更重要:很多人刷題只看正確率,錯了就標個紅叉,下次還錯。正確的做法是:每道錯題都問自己“考的哪個考點?我是知識點沒記住,還是思路錯了?”比如經濟法判斷題“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如果錯了,就把“試用期約定規則”(比如合同期3個月以上不滿1年,試用期≤1個月)抄到筆記本上,旁邊寫“記反了,試用期不能單獨約定”。
第三階段:沖刺復盤(占總時間20%)——“模擬考試,查漏補缺”
目標:適應考試節奏,熟悉機考系統,把錯題和高頻考點再過一遍,保持做題手感。
具體步驟:
1. 每周2次“全真模擬”:用機考系統(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官網有模擬系統),嚴格按考試時間(實務2小時,經濟法1.5小時)做題,中間不玩手機、不上廁所,模擬真實考試狀態。考完后看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哪些題是完全不會(知識點漏洞),哪些是粗心錯(審題問題)”,前者趕緊翻教材補,后者在卷子上標“注意審題”提醒自己。
2. “高頻考點+錯題本”反復看:沖刺階段時間緊,別再從頭到尾翻書,就盯著“高頻考點手冊”和“錯題本”。比如實務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分錄(取得持有處置),經濟法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每月1000元,繼續教育每月400元等),這些高頻考點每天花30分鐘過一遍,考前能多拿10分。
3. 調整作息,別熬夜刷題:考前3天開始調整作息,晚上11點前睡,早上7點起,和考試時間(一般是上午9點開始)同步。考前1天別做新題了,看看錯題和公式(比如實務的“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放松心態。
三、核心科目攻略:實務和經濟法“各有側重”,別用一種方法學
很多人備考時“兩門科目一起堆著學”,結果實務記不住分錄,經濟法背不下法條。其實兩者特點完全不同,得用不同方法突破。
《初級會計實務》:理解+分錄是核心,別死記硬背
實務偏“理科”,60%的分數來自分錄和計算,光背教材沒用,得理解“為什么這么做分錄”。
重點章節突破:第3章(流動資產)、第4章(非流動資產)、第5章(收入、費用和利潤)占分超50%,必須優先學。比如“存貨”的“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別只記公式,找個例子算一遍:假設1月1日買了10件A商品,單價10元;1月5日買了20件,單價12元;1月10日賣了15件,用先進先出法算成本,就是10件×10元+5件×12元=160元,這樣一算就懂了。
分錄“場景化記憶”:比如“銷售商品確認收入”,別直接背“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想象自己是老板,賣了1000元商品,對方沒給錢(應收賬款增加),自己收入增加(主營業務收入),還要交增值稅(應交稅費),這樣記比硬背好10倍。
《經濟法基礎》:法條“抓關鍵詞”,記憶有技巧
經濟法偏“文科”,考點碎、法條多,但80%的考點都能通過“關鍵詞+口訣”記住,不用一字不差背法條。
“關鍵詞法”記法條:比如“勞動合同試用期”,法條原文很長,但核心是“合同期<3個月:無試用期;3個月≤合同期<1年:試用期≤1個月;1年≤合同期<3年:試用期≤2個月;合同期≥3年/無固定期:試用期≤6個月”,記住“3個月、1年、3年”這三個時間節點和對應的試用期上限,做題就不會錯。
“口訣法”記數字:經濟法里數字多,比如“增值稅起征點:月銷售額10萬(季度30萬)以下免稅”,可以編口訣“月季十萬三十免”;“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25%,小微企業20%(應納稅所得額300萬以內減按25%計入,實際稅率5%)”,記“一般25小20,小微300萬內5%”,比死記硬背輕松。
四、避坑指南:這些“備考誤區”,我當年踩過,你別再犯
備考時有些坑看似“努力”,實則“白費功夫”,我當年備考就踩過幾個,現在提醒你避開:
1. “只聽課不做題”:聽得懂≠會做題
很多人覺得“網課聽懂了就等于學會了”,結果聽完一章不做題,下次再看還是陌生。聽課是輸入,做題是輸出,只有通過做題才能知道自己哪里沒懂。建議每聽完一節網課,立刻做課后題;每學完一章,做章節練習題,別攢到最后一起做。
2. “錯題只看不改”:錯了不總結,等于白錯
錯題本不是“錯題收集冊”,而是“提分秘籍”。我當年第一遍刷題,錯題本記了滿滿一本,后來發現很多題錯的是同一個考點(比如實務的“材料成本差異”計算),把這些考點單獨整理出來,反復看3遍,后面再考就沒錯過。
3. “和別人比進度”:別人學3章,你學2章,不代表你學得差
備考時別總刷“別人已經學完實務了”“XX一個月過初級”的帖子,每個人基礎和學習效率不一樣。我當時零基礎,比室友慢了半個月,但我每章都學扎實了,最后她差2分沒過,我兩科都80+。進度不重要,質量才重要,寧愿慢一點,也要把知識點吃透。
五、心態調整:備考就像“跑馬拉松”,穩住就能贏
備考到中后期,很容易出現“學不進去”“越學越慌”的情況,這時候心態比方法更重要。
接受“遺忘是正常的”:別因為“昨天背的法條今天忘了”就焦慮,記憶本來就是“重復的過程”,早上背一遍,晚上睡前再看5分鐘,重復3次以上,想忘都難。
每天留30分鐘“放松時間”:備考不是“苦行僧”,每天學完后留30分鐘做喜歡的事(追劇、散步、和朋友聊天),大腦放松了,第二天學習效率更高。
告訴自己“我能行”:初級會計考試不難,每年通過率雖然只有20%-30%,但其中一半人是裸考或中途放棄的,只要你堅持到最后,就已經贏過很多人了。
最后想說,會計初級考試只是財會路上的第一步,備考過程雖然辛苦,但當你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會覺得一切都值得。按上面的方法一步步來,別急躁、別放棄,你一定能一次通關。
(注:文中考試政策及教材內容以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47606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