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業怎樣建賬
剛開商品流通公司的老板,或者剛接手這類企業財務的會計,是不是常對著一堆進貨單、銷售單發愁:“賬到底從哪兒開始建?建完了又怕記錯、漏記,到時候稅務檢查、年報申報手忙腳亂?”
其實商品流通企業建賬沒那么復雜——它不像工業企業有生產環節,也不像服務企業純靠人力,核心就是“買進來、賣出去”的資金和商品流轉。只要抓住這個核心,按步驟梳理清楚,哪怕是新手也能把賬建得明明白白。今天這篇文章,就從“準備工作”到“日常操作”,再到“避坑指南”,手把手教你搞定商品流通企業建賬,看完就能上手練。
一、建賬前,先搞懂這3個問題:別讓“盲目開工”毀了你的賬
很多人建賬第一步就錯了:上來就買賬本、下軟件,結果做到一半發現“科目設少了”“數據對不上”,不得不推倒重來。其實建賬前,先花1小時想清楚這3個問題,能少走80%的彎路。
1. 你的企業“身份”是什么?小規模還是一般納稅人?
商品流通企業(比如批發商行、超市、電商店鋪)最常見的兩種身份: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這兩種身份的稅務處理天差地別,直接決定了你的賬要怎么記。
舉個例子:同樣是花113元買了一批貨(假設稅率13%),小規模納稅人只能把113元全記成“庫存商品成本”;但一般納稅人要把100元記“庫存商品”,13元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后者能抵扣銷項稅,少交增值稅。
所以建賬前,先確認企業是小規模還是一般納稅人(不確定的看稅務登記證,或登錄電子稅務局查“納稅人資格信息”),這直接影響后續“應交稅費”科目的設置和核算。
2. 你的“業務模式”是啥?批發、零售還是電商?
商品流通企業的業務模式不同,庫存和資金的流轉方式也不同,建賬時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批發企業:通常客戶固定、批量進貨,可能涉及“賒銷”(先發貨后收款),所以要重點關注“應收賬款”的明細核算(比如按客戶設二級科目,方便查某客戶欠了多少錢);
零售企業(比如超市、便利店):客戶零散、現金流快,但商品品類多(可能上千種),庫存管理是重點——要考慮用“數量金額式明細賬”,記錄每種商品的“數量、單價、金額”,避免賣完了還不知道庫存剩多少;
電商企業(比如淘寶店、抖音小店):資金走第三方平臺(支付寶、微信支付),要注意“其他貨幣資金”科目的設置(比如設“支付寶賬戶”“微信賬戶”明細),別把平臺里的錢和銀行存款混為一談。
比如我之前遇到一個開社區超市的老板,剛開始用“三欄式明細賬”記庫存,結果月底盤點時,“可樂”實際剩20瓶,賬上記的是總金額,根本不知道賣了多少、剩多少,最后只能挨個商品重新盤點,折騰了3天。所以業務模式不一樣,賬本的選擇和科目的設置一定要“對癥下藥”。
3. 你需要“對內算賬”還是“對外合規”?
建賬的目的不同,細致程度也不同:
如果只是老板自己看賬(比如算利潤、看哪些商品好賣),可以簡單點:記清楚“進了多少貨、賣了多少錢、花了多少費用”就行;
但如果要應對稅務檢查、工商年報,就得嚴格按《小企業會計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來——科目要設全(比如“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銷售費用”等),憑證要齊全(進貨發票、銷售發票、費用單據都得留好),不然稅務查賬時,“白條入賬”“科目缺失”都可能被罰款。
一句話:建賬前先明確“給誰看、用來干嘛”,再決定賬要建多細。
二、手把手實操:6步搞定商品流通企業建賬,新手也能照著做
搞清楚上面3個問題,就可以正式開工了。下面這6個步驟,從“選工具”到“日常記賬”,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操作和例子,你跟著做就行。
第一步:選對“記賬工具”——手工賬還是財務軟件?
現在很少有人用純手工賬了,但如果你是小個體戶(比如夫妻老婆店),業務簡單,也可以用手工賬;如果業務稍復雜(比如月銷超10萬、商品品類50種以上),直接上財務軟件,效率能提升10倍。
手工賬:需要準備4種賬本
總賬(記所有科目的總金額,比如“庫存商品”這個科目的總余額);
明細賬(按科目明細記,比如“應收賬款-張三”“庫存商品-可樂”);
現金日記賬(記現金的收支,每天結余額,別和自己的錢混了);
銀行存款日記賬(記銀行賬戶的收支,和銀行對賬單核對)。
注意:庫存商品建議用“數量金額式明細賬”(能同時記數量和金額),其他科目用“三欄式明細賬”(借方、貸方、余額)就行。
財務軟件:直接選“商品流通企業專用模板”
現在的財務軟件(比如用友、金蝶、賬信云會計,小公司推薦后者,性價比高)都有“行業模板”,選“商品流通”或“貿易企業”模板,系統會自動預設常用科目(比如“庫存商品”“應付賬款”“主營業務收入”),不用自己一個個加,省事兒。
新手建議:哪怕業務簡單,也盡量用財務軟件——現在很多軟件支持“拍照上傳發票自動記賬”,還能自動生成報表,比手工賬少犯90%的錯。
第二步:設置“會計科目”——商品流通企業必設的15個核心科目
科目就像“賬本的抽屜”,每個抽屜放一類業務。商品流通企業不用設太多科目,記住這15個核心科目,夠用了:
科目類型 | 必設科目(舉例) | 作用 |
---|---|---|
資產類 | 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支付寶/微信)、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庫存商品、固定資產(比如貨車) | 記企業的“家底”:錢、貨、別人欠的錢等 |
負債類 | 應付賬款(欠供應商的錢)、預收賬款(收客戶的定金)、應交稅費(增值稅、所得稅等) | 記企業的“外債”:欠別人的錢、欠稅務局的稅 |
所有者權益類 | 實收資本(老板投的錢)、本年利潤、利潤分配 | 記老板的“權益”:公司賺的錢歸誰 |
成本類 | 主營業務成本(賣商品的成本) | 記賣貨的直接成本 |
損益類 | 主營業務收入(賣商品的收入)、銷售費用(運費、廣告費)、管理費用(房租、工資)、財務費用(利息) | 記收入和費用,算利潤用 |
重點提示:“庫存商品”科目一定要設二級明細!比如“庫存商品-食品類-可樂”“庫存商品-日用品-洗發水”,不然月底想查“可樂賣了多少”,根本查不到。
第三步:錄入“期初數據”——新公司和老公司不一樣
如果是新成立的公司,期初數據全是0,直接開始記賬就行;但如果是接手老公司的賬,或者之前沒正規建賬,現在補賬,就得先把“期初數”理清楚,不然賬會“錯上加錯”。
怎么理期初數?記住“3個核對”:
1. 核對錢:現金、銀行存款、支付寶/微信余額,和實際盤點的金額一致(比如銀行賬戶有10萬,賬上期初就記10萬);
2. 核對貨:盤點所有庫存商品,按“數量×成本價”算總金額(比如可樂有50瓶,每瓶成本3元,庫存商品期初就是150元);
3. 核對債:欠供應商多少錢(應付賬款)、客戶欠多少錢(應收賬款),讓對方蓋章確認,避免后續扯皮。
舉個例子:接手一家老批發商行,盤點后發現:現金2000元,銀行存款5萬,庫存商品(100箱飲料,每箱成本40元)4000元,欠供應商A 3萬,客戶B欠1萬。那期初數據就按這個記,后續記賬都從這些數開始累加或遞減。
第四步:日常記賬——3類核心業務分錄模板,直接套用
商品流通企業的日常業務,翻來覆去就3類:采購商品、銷售商品、支付費用。記住下面的分錄模板,遇到類似業務直接套,不用每次都想。
業務1:采購商品
例子:向供應商A買100箱可樂,每箱40元(不含稅),增值稅稅率13%,貨款4520元(4000元+520元稅),用銀行存款支付。
一般納稅人分錄(能抵扣進項稅):
借:庫存商品-食品類-可樂 4000元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520元
貸:銀行存款 4520元
小規模納稅人分錄(不能抵扣,稅計入成本):
借:庫存商品-食品類-可樂 4520元
貸:銀行存款 4520元
業務2:銷售商品
例子:賣給客戶B 50箱可樂,每箱售價60元(不含稅),增值稅稅率13%,貨款3390元(3000元+390元稅),客戶先欠著(賒銷)。
一般納稅人分錄:
借:應收賬款-客戶B 3390元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390元
(同時結轉成本:賣了50箱,成本40元/箱,共2000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 2000元
貸:庫存商品-食品類-可樂 2000元
小規模納稅人分錄(稅率3%,假設開普票):
借:應收賬款-客戶B 3090元(3000元+90元稅)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元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90元
(結轉成本:50箱×45.2元/箱=2260元,因為小規模采購時稅已計入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2260元
貸:庫存商品-食品類-可樂 2260元
業務3:支付費用
例子:支付這個月房租5000元,銀行存款付;支付給送貨員工資3000元,現金付。
借:管理費用-房租 5000元
借:銷售費用-工資 3000元
貸:銀行存款 5000元
貸:庫存現金 3000元
第五步:月底“對賬”——3步確保賬實一致,避免稅務風險
很多人記完賬就不管了,等到稅務檢查才發現“賬上現金有1萬,實際只有5000”“庫存商品賬上100件,實際只剩50件”,這就是沒及時對賬的鍋。月底必須做3個核對:
1. 賬證核對:賬本上的數,和記賬憑證(發票、單據)一致嗎?比如記了“銷售可樂收入3000元”,有沒有對應的銷售發票?
2. 賬賬核對:總賬和明細賬一致嗎?比如“應收賬款”總賬余額1萬,各客戶明細賬(客戶B欠3390元,客戶C欠6610元)加起來是不是1萬?
3. 賬實核對:賬本數和實際數一致嗎?
現金:數一下保險柜里的現金,和“現金日記賬”余額對;
銀行存款:打銀行對賬單,和“銀行存款日記賬”逐筆核對(有未達賬項的做“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庫存商品:實際盤點商品數量,和“庫存商品明細賬”的數量對(比如賬上記可樂50瓶,實際盤點也是50瓶,金額按成本價算是否一致)。
小技巧:庫存商品盤點時,用Excel做個“盤點表”(列商品名稱、賬面數量、實際數量、差異),差異超過5%的要查明原因(是丟了?還是記錯了?),別拖著。
第六步:出報表——3大報表看經營情況,老板最愛看這個
賬記完、對完,就要出報表了。商品流通企業最常用的3個報表:
資產負債表:看“家底”——有多少錢、多少貨、欠多少錢(比如資產10萬,負債5萬,老板權益5萬);
利潤表:看“賺沒賺錢”——收入多少、成本多少、費用多少,凈利潤=收入-成本-費用(比如收入3萬,成本2萬,費用1萬,凈利潤0,等于白干);
現金流量表:看“錢夠不夠花”——經營活動(賣貨收到的錢、買貨花的錢)、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的現金流(新手重點看經營活動現金流,正數說明賣貨能收到錢,負數要小心資金鏈)。
財務軟件能自動生成這3個報表,手工賬的話,按總賬和明細賬的數據填就行(網上有報表模板,直接下載填數)。老板一般最關心利潤表的“凈利潤”和現金流量表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前者看賺不賺錢,后者看錢夠不夠周轉。
三、避坑指南:商品流通企業建賬最容易踩的5個坑,老會計都栽過
建賬不難,但細節沒做好,很容易出問題。下面這5個坑,是我見過最多新手(甚至老會計)踩的,一定要避開。
坑1:庫存商品用“售價”記賬,導致成本算不準
很多零售企業(比如服裝店、便利店)習慣按“售價”記庫存,比如可樂賣5元/瓶,就按5元記“庫存商品”。但實際成本是3元/瓶,月底結轉成本時,用售價減利潤倒推成本,很容易算錯(比如忘了考慮打折、促銷的情況)。
正確做法:庫存商品必須按成本價記賬(采購價+合理運費,不含稅),售價和成本的差額,記“商品進銷差價”科目(比如售價5元,成本3元,差價2元記“商品進銷差價”),月底按“進銷差價率”分攤成本,這樣利潤才準。
坑2:進項稅抵扣“想當然”,小規模也去抵扣
之前遇到一個小規模納稅人老板,聽人說“進項稅能抵扣”,就非要把采購發票的稅額記“進項稅額”,結果報稅時系統提示“小規模納稅人不能抵扣進項稅”,賬還得調回來。
記住:只有一般納稅人才能抵扣進項稅(且要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小規模納稅人的進項稅直接計入成本,別瞎記“應交稅費-進項稅額”。
坑3:費用發票“隨便貼”,把“業務招待費”當“差旅費”
有些會計為了讓費用“看起來合理”,把老板的餐費、禮品費都記成“差旅費”(因為差旅費能全額稅前扣除,業務招待費只能扣60%且不超過收入的5‰)。但稅務系統現在很智能,發票備注欄寫著“餐飲服務”“禮品”,系統會自動識別,到時候不僅要調賬,還可能被認定為“虛增費用”,罰款+補稅。
正確做法:費用發票按實際業務記,餐費就是“業務招待費”,出差的車票、住宿費才是“差旅費”,別耍小聰明。
坑4:不及時“結轉成本”,利潤虛高或虛低
銷售商品后,一定要同時結轉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貸庫存商品),不然:
只記收入不記成本,利潤會虛高(比如賣100元貨,成本80元,不結轉成本,利潤多記80元);
成本結轉晚了,庫存商品賬上會比實際多(比如貨賣完了,賬上還掛著庫存,盤點時發現“盤虧”)。
小提醒:用財務軟件的話,設置“銷售自動結轉成本”功能,賣貨時系統自動結轉,省心。
坑5:手工賬“潦草記”,過兩個月自己都看不懂
手工賬最忌諱“字跡潦草、摘要不清”。比如摘要只寫“付貨款”,不寫付哪個供應商的貨款;金額寫錯了隨便涂改,不蓋章更正。過兩個月查賬,自己都不知道這筆錢是干嘛的,更別說應對稅務檢查了。
正確做法:摘要寫清楚“時間+對象+業務”(比如“2024.10.15付A供應商可樂貨款”),金額寫錯了劃紅線更正,在旁邊蓋章(會計個人章),保持賬本整潔。
四、老會計的3個“偷懶”技巧:讓建賬和記賬效率翻倍
最后分享3個我做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時常用的“偷懶”技巧,不用加班也能把賬做好:
1. 用Excel做“庫存臺賬”:按商品品類建Excel表,記錄“日期、摘要、收入數量、發出數量、結存數量、成本單價、結存金額”,每天花10分鐘更新,月底盤點時直接和賬上的“庫存商品”明細賬核對,差異一目了然(比翻賬本快10倍)。
2. 設置“三級明細科目”:比如“應收賬款-華東區-客戶B”“銷售費用-運費-同城配送”,后續查某區域客戶欠款、某類費用金額,直接篩選明細就能看到,不用一個個加總。
3. 每月做“毛利率分析”:毛利率=(收入-成本)/收入,比如可樂毛利率30%,薯片毛利率50%,就能看出哪些商品賺錢,進貨時多進高毛利率的,少進低毛利率的(老板最愛看這個分析,覺得你專業)。
建賬就像給企業搭“財務骨架”,骨架搭穩了,后續記賬、報稅、分析經營情況都能事半功倍。其實只要記住“先搞清楚業務,再按步驟操作,最后避開常見坑”,哪怕是新手,也能把商品流通企業的賬建得清清楚楚。
最后想說:建賬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企業業務變了(比如新增電商渠道)、規模大了(從小規模變成一般納稅人),賬也要跟著調整。但只要掌握了核心邏輯,就不怕變化——畢竟,財務的本質就是“記錄真實的業務”,你說對嗎?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451605.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