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員屬于什么職稱
摘要
會計員到底屬于什么職稱?這可能是很多剛入行的會計新人最糾結的問題——明明每天干著會計的活兒,卻搞不清自己算“什么級別”。其實答案很簡單:“會計員”更多是企業里的崗位名稱,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職稱”。目前我國官方認證的會計職稱體系只有三個等級:初級會計職稱(助理會計師)、中級會計職稱(會計師)、高級會計職稱(高級會計師、正高級會計師)。會計員崗位可能對應初級職稱的基礎工作,但想獲得國家認可的“職稱”,還得通過正規考試。今天咱們就把這個問題掰開揉碎,從崗位、職稱、職業發展三個維度講清楚,幫你不再被“會計員”這三個字繞暈。
一、先搞懂:“會計員”到底是“崗位”還是“職稱”?
剛進公司時,我在招聘軟件上看到“會計員”崗位,以為考上就能拿到“會計員職稱”,結果入職第一天老會計就笑我:“傻孩子,這只是個崗位名,想拿職稱得考試!”
1. “會計員”:企業里的“基礎崗代名詞”
在大多數公司,“會計員”指的是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崗位,比如做憑證、登賬本、核對報銷單、跑銀行稅務這些。說白了,就是會計工作里最基層的執行者。
小公司可能就1-2個會計員,包攬從出納到報稅的所有活兒;
大公司分工細,會計員可能只負責某一塊,比如費用會計、應收會計、成本會計,本質上還是基礎核算崗。
這個崗位名稱和“職稱”沒關系,就像“銷售員”“行政專員”一樣,只是個職位標簽。哪怕你沒有任何職稱,只要公司招你做會計,你就能被叫“會計員”。
2. “會計職稱”:國家認證的“專業等級證書”
和“會計員”不同,會計職稱是國家統一考試認證的專業技術等級,代表你的會計專業能力水平。目前財政部規定的會計職稱體系分三級,每一級都有明確的報考條件、考試內容和含金量:
初級會計職稱:入門級,高中畢業就能考,考《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兩科,拿證后叫“助理會計師”;
中級會計職稱:進階級,本科畢業需工作4年(專科5年),考《中級會計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三科,拿證后叫“會計師”;
高級會計職稱:資深級,分“高級會計師”(考評結合)和“正高級會計師”(評審制),需要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業績,是會計行業的“天花板”職稱。
簡單說:會計員是“干什么活兒”,會計職稱是“你有多大本事干這活兒”。前者是崗位,后者是能力認證,別再混為一談啦!
二、為什么大家總把“會計員”和“職稱”搞混?
前幾天有個粉絲私信我:“我媽20年前考的‘會計員證’,現在還能用嗎?”這其實涉及到會計職稱體系的“老黃歷”了。
1. 2000年以前:真的有“會計員職稱”
很多老會計可能記得,2000年以前我國會計職稱分四級:會計員、助理會計師、會計師、高級會計師。那時候“會計員”是最低級的職稱,高中畢業就能考,考《會計實務》(會計員)和《經濟法基礎》兩科,拿證后就是“會計員職稱”。
我媽當年就是1998年考的會計員證,她說那時候拿著證去小廠當會計,月薪比沒證的多200塊,可驕傲了。
2. 2000年后改革:“會計員”并入“初級職稱”
2000年財政部改革會計職稱考試,把原來的“會計員”和“助理會計師”合并成現在的“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科目也調整為《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和現在一樣)。從那以后,“會計員”這個職稱就取消了,統一叫“初級會計職稱(助理會計師)”。
所以現在說“會計員職稱”,要么是老會計的習慣說法,要么是對政策不了解的誤解。如果你現在考初級證,證書上寫的是“助理會計師”,但公司可能還會叫你“會計員”——崗位名稱沒變,但職稱已經升級了。
三、如果你現在是“會計員”,職業發展該怎么走?
“我現在是會計員,沒職稱,會不會影響升職加薪?”這是會計新人最焦慮的問題。其實不用慌,只要搞清楚“崗位”和“職稱”的關系,就能規劃出清晰的路徑。
1. 第一步:先拿“初級職稱”,這是“會計員”的“標配”
現在企業招會計員,基本都要求“有初級會計職稱”。哪怕你經驗再多,沒有初級證,面試時HR可能直接把你pass——這不是歧視,而是國家規定:從2017年起,“會計從業資格證”取消,初級職稱成了會計行業的“入門門檻”。
在校生:大二、大三就可以考,高中畢業就能報名,趁課余時間備考,畢業時拿著初級證找工作,比別人多一分底氣;
職場新人:入職后1年內必須拿下!我見過最慘的同事,因為沒考初級,干了2年會計員,公司評優秀員工時直接被刷,理由是“專業能力認證不足”。
備考小技巧:初級兩科里,《初級會計實務》偏計算(比如資產、收入核算),《經濟法基礎》偏記憶(比如增值稅、個稅),建議先學實務打基礎,再背經濟法,每天花2小時,3個月足夠過線(60分及格)。
2. 第二步:積累3-5年經驗,沖刺“中級職稱”
初級職稱只是“敲門磚”,想從“會計員”升到“會計主管”“財務經理”,必須考中級職稱。中級職稱的含金量比初級高得多,不僅是升職加薪的“硬通貨”,很多城市落戶、人才補貼都認它(比如深圳中級會計職稱能直接落戶,杭州給2萬補貼)。
報考中級有工作年限要求,比如:
本科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4年;
專科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5年;
碩士畢業:從事會計工作滿1年。
我身邊最快的案例:同事小李,本科畢業先做了2年會計員(同時考初級),第3年開始備考中級,第4年剛好滿工作年限,一次性考過三科,第5年直接升了財務主管,月薪從6k漲到12k。
3. 第三步:向“高級/正高級”沖刺,成為行業專家
如果你想在會計領域深耕,高級和正高級職稱是終極目標。不過這兩個級別難度大,不僅要考試,還要評審(提交工作業績、論文等),適合有10年以上經驗的資深會計。
比如高級會計師,需要先通過《高級會計實務》考試(開卷考,但題量大,考的是實際案例分析),然后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再通過財政局組織的評審,整個過程至少2-3年。但一旦拿到證,基本就是公司的財務總監、CFO級別,年薪幾十萬很常見。
四、會計新人必看:這3個誤區別再踩坑!
誤區1:“沒有會計員證,就不能當會計”
錯!現在根本沒有“會計員證”,初級職稱才是入門證。只要你有初級證,哪怕是應屆生,也能應聘會計員崗位。
誤區2:“會計員比出納高級”
不一定。會計員和出納是不同崗位:出納管錢(現金、銀行存款),會計員管賬(憑證、報表),兩者是“錢賬分離”的關系,沒有高低之分。但通常會計員的發展空間更大,比如從會計員到會計主管,再到財務經理,而出納一般只能往資金主管方向發展。
誤區3:“考了初級就是‘會計師’了”
大錯特錯!“會計師”是中級職稱的專屬稱呼,初級職稱叫“助理會計師”,高級叫“高級會計師”。別拿著初級證跟人說自己是“會計師”,會被同行笑話的。
寫在最后
說到底,“會計員”只是你職業生涯的起點,而職稱才是決定你能走多遠的“階梯”。從會計員到助理會計師,再到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每一步都需要時間和努力,但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如果你現在還是“會計員”,別糾結自己是什么職稱,先把初級證考下來,再一步步積累經驗、提升職稱。記住:會計行業拼的不是“崗位名稱”,而是實實在在的專業能力和證書。
(注:本文會計職稱體系及報考條件基于財政部最新政策整理,若未來有調整,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350092.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