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流程是什么樣的
如果你問一個剛入行的會計“每天到底在忙啥”,十有八九會得到一個模糊的答案:“做賬、報稅、整理票據……”聽起來瑣碎又抽象。但其實,會計流程就像一條生產流水線,從“原材料”(原始票據)到“成品”(財務報表),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操作規范。今天就用大白話拆解這套流程,不管你是會計新人、創業者,還是單純想了解財務邏輯的普通人,看完就能明白“會計每天到底在折騰啥”。
一、原始憑證:會計流程的“第一手證據”,少一張都可能出大錯
會計工作的起點,不是打開Excel或財務軟件,而是收集和審核原始憑證——簡單說,就是那些能證明“錢從哪來、到哪去”的票據,比如發票、報銷單、銀行回單、合同等等。這一步要是沒做好,后面的賬全是“空中樓閣”。
1. 原始憑證長啥樣?常見的有這幾類
外部憑證:別人開給你的,比如采購原材料的增值稅發票、支付房租的發票、銀行扣手續費的回單。這類憑證是“硬通貨”,稅務和審計最認。
內部憑證:公司自己開的,比如員工的差旅費報銷單(貼滿高鐵票、住宿費發票)、工資表、出庫單。這類憑證需要有審批簽字,不然可能是“假賬”的溫床。
舉個例子:小王是公司行政,上個月去上海出差,回來報銷時提交了高鐵票(外部憑證)、酒店住宿費發票(外部憑證)、自己填的差旅費報銷單(內部憑證,需要部門經理和財務總監簽字)。這些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原始憑證。
2. 審核憑證:這3個“坑”新手最容易踩
拿到憑證后,會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挑錯”。別以為這是小事,我剛工作時就因為漏看了一張發票的日期,導致公司多交了2000塊稅——當時那張發票是去年的,跨年費用不能稅前扣除,被稅局查出來后只能補稅。所以審核時一定要盯緊這幾點:
真實性:發票是不是真的?現在假發票少了,但“陰陽票”(發票聯和記賬聯金額不一致)還可能遇到。可以登錄“國家稅務總局全國增值稅發票查驗平臺”輸入代碼和號碼查。
合規性:抬頭對不對?公司名稱、稅號有沒有寫錯?發票類型對不對?比如招待客戶的餐費,開的卻是“辦公用品”發票,這就不合規,稅務不認。
完整性:該有的簽字、附件全不全?比如采購電腦的發票,后面沒附采購合同,萬一以后和供應商扯皮,賬上沒依據;員工報銷單沒領導簽字,錢付出去了說不清責任。
重點提示:原始憑證就像案件的“證據鏈”,缺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賬目失真。建議新手準備一個“憑證審核清單”,每次對照著勾,不容易漏。
二、記賬憑證:把票據“翻譯”成會計語言,新手別怕“借貸”
審核完原始憑證,下一步是填制記賬憑證。如果說原始憑證是“生活語言”(比如“花了500元買打印機”),記賬憑證就是把它翻譯成“會計語言”(借:管理費用-辦公費 500,貸:庫存現金 500)。很多人覺得“借貸記賬法”難,其實記住一句話就行:“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就像天平,左邊放“借”,右邊放“貸”,兩邊重量必須一樣。
1. 記賬憑證怎么填?5步就能上手
日期:一般是填制憑證的當天,比如3月15日處理2月的發票,日期寫3月15日(但摘要里要注明是2月的費用,方便后續查賬)。
摘要:簡單說明業務內容,比如“支付3月辦公室房租”“銷售A產品給甲公司”,別寫太籠統(比如只寫“付費用”,以后誰還記得付的啥)。
科目:選對會計科目是關鍵。比如買電腦,金額小(低于5000元)可以直接記“管理費用-辦公費”;金額大(比如2萬元)要記“固定資產”,按月折舊。新手記不住科目沒關系,常用的就那幾十個(比如“應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主營業務收入”),用多了自然熟。
金額: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要分清楚,而且合計數必須相等。比如收到客戶貨款1萬元,借:銀行存款 10000,貸:應收賬款 10000,兩邊都是1萬,平了。
附件:原始憑證有幾張,就在“附件張數”那里寫幾,方便以后核對。
2. 舉個例子:從“報銷差旅費”到“填憑證”
小王的差旅費報銷單審核通過了,總金額2800元(高鐵票800元+住宿費1500元+餐費500元),用公司賬戶轉賬支付。會計填制記賬憑證時,應該這樣寫:
日期 | 摘要 | 科目 | 借方金額 | 貸方金額 |
---|---|---|---|---|
2024.3.10 | 支付小王上海差旅費 | 管理費用-差旅費 | 2800 | |
銀行存款-工行基本戶 | 2800 |
是不是很簡單?說白了,記賬憑證就是把“花錢/收錢”的事,按會計規則分類記下來。
三、登記賬簿:讓每筆業務“安家落戶”,電子賬也別掉以輕心
填完記賬憑證,就該登記會計賬簿了。如果把記賬憑證比作“日記”(記錄每天發生的事),賬簿就是“分類賬”(把同類的事歸到一起)。比如“管理費用”賬簿,會把所有差旅費、辦公費、水電費都匯總起來,方便月底算總數。
1. 常見的賬簿有3種,各有各的用
明細賬:最細致的賬簿,按會計科目逐筆登記。比如“應收賬款-甲公司”明細賬,會記錄每次賣給甲公司多少貨、收了多少錢、還欠多少錢,一目了然。
總賬:匯總明細賬的結果,只記每個科目的總金額。比如“應收賬款”總賬,只記所有客戶欠款的總和,方便出報表。
日記賬:專門記現金和銀行存款的收支,比如“現金日記賬”每天記現金收了多少、花了多少,余額多少,防止現金短缺。
現在大部分公司用財務軟件(比如用友、金蝶),錄入記賬憑證后,明細賬和總賬會自動生成,不用手動登記。但新手別以為電子賬就萬事大吉——有次我同事用軟件時,把“銀行存款”科目選錯成“庫存現金”,系統沒報錯,直到月底對賬才發現現金余額多了10萬,查了半天才找到問題,差點影響報稅。所以錄憑證時一定要仔細,電子賬只是工具,核心還是人。
四、對賬結賬:給賬目“做體檢”,這3類賬必須對平
到了月底(或年底),會計要做的是對賬和結賬。對賬是“查錯”,結賬是“總結”——就像考完試要檢查試卷,然后算出總分。要是對不上賬,可能是漏記了業務,也可能是金額寫錯了,必須找到原因才能結賬。
1. 對賬:3個“核對”不能少
賬證核對:賬簿和記賬憑證對,確保賬簿上的數是從憑證來的,沒記錯科目或金額。
賬賬核對:總賬和明細賬對,比如“應收賬款”總賬的余額,應該等于所有客戶明細賬余額的總和。
賬實核對:賬簿和實際情況對,這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步!比如現金日記賬的余額,要和保險柜里的現金數一致;銀行存款日記賬的余額,要和銀行發來的“銀行對賬單”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是有未達賬項,比如公司已付但銀行還沒扣的錢,需要編“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我剛工作時,有次月底對賬,發現現金日記賬比實際現金多了500元,查了半天憑證和賬簿都沒錯,急得滿頭汗。最后發現是同事報銷時,我多付了500元現金,對方沒說,導致賬實不符。所以賬實核對一定要仔細,尤其是現金和存貨(比如原材料、庫存商品),最好定期盤點。
2. 結賬:3步“封賬”,為報表做準備
對賬無誤后就可以結賬了,簡單說就是“把本月的賬封起來”,算出每個科目的本期發生額和余額。步驟不復雜:
1. 把所有記賬憑證都登記到賬簿上(別漏記);
2. 結出每個科目的借方、貸方發生額和期末余額(軟件會自動算,手工賬要自己算,注意別算錯);
3. 在賬簿上劃紅線,注明“本月合計”“本年累計”,表示這個月的賬結完了。
五、編制報表:用數據“講故事”,3大報表最關鍵
結賬后,終于到了會計流程的“輸出環節”——編制財務報表。如果說前面的步驟是“收集素材”,報表就是“成品文章”,能讓老板、股東、稅務局一眼看懂公司的財務狀況。最核心的是3張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1. 資產負債表:公司的“家底清單”
這張表告訴你“公司有什么,欠什么,剩下多少是自己的”。左邊是“資產”(公司擁有的資源,比如現金、設備、客戶欠的錢),右邊是“負債”(欠別人的錢,比如欠供應商的貨款、銀行貸款)和“所有者權益”(老板自己的錢,比如投資的本金、賺的利潤)。記住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兩邊必須相等(和借貸記賬法的邏輯一致)。
新手常犯的錯:把“費用”當成“資產”。比如買了1000元辦公用品,直接記“固定資產”(資產),但其實金額太小,應該記“管理費用”(影響利潤),不然資產負債表會虛增,利潤表會虛減。
2. 利潤表:公司的“成績單”
這張表告訴你“公司賺了還是虧了”。從“營業收入”(賣東西/提供服務的收入)開始,減去“營業成本”“費用”“稅費”,最后得出“凈利潤”。老板最關心這張表——畢竟開公司是為了賺錢。
比如一家公司本月賣了10萬元產品(營業收入),成本6萬元(營業成本),房租、工資等費用2萬元,稅費0.5萬元,那凈利潤就是10-6-2-0.5=1.5萬元。
3. 現金流量表:公司的“資金流水賬”
很多老板只看利潤表,覺得“凈利潤高就好”,但忽略了現金流量表——這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比如一家公司利潤表顯示賺了100萬,但現金流量表顯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是-50萬(意思是實際沒收到錢,全是應收賬款),那公司可能沒錢發工資、付房租,照樣會倒閉。所以現金流量表才是公司的“生命線”,要看錢到底有沒有真的到賬。
六、后續工作:報稅、存檔,流程的“收尾與循環”
編制完報表,會計流程還沒結束,還有兩個關鍵步驟:報稅和檔案存檔。
1. 報稅:別逾期!罰款事小,影響征信事大
企業需要按月或按季申報各種稅,比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稅等。報稅數據要根據財務報表填,比如增值稅申報的“銷售額”要和利潤表的“營業收入”一致(特殊情況除外)?,F在都是網上報稅(電子稅務局),但新手要注意申報期限:增值稅一般是每月15日前,企業所得稅季報是季度終了后15日,年報是次年5月31日前。逾期會有罰款,還可能影響公司信用等級。
我見過一家小公司,會計忘了報個稅,逾期3個月,被稅局罰了2000元,老板心疼了好久。所以建議新手在日歷上標好申報日期,提前2天就準備,別卡點。
2. 存檔:憑證和報表要保存多久?至少10年!
所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都要整理裝訂成冊,妥善保存。根據《會計檔案管理辦法》,這些資料的保管期限至少10年(有些永久保存,比如年度財務報表)。別覺得“反正稅報完了,憑證沒用了”——萬一稅局查賬、公司審計,沒憑證就麻煩了。
裝訂憑證也是個技術活,要整齊、牢固,封面寫上公司名稱、年份、月份、憑證號范圍,方便以后查找。我剛工作時裝訂的憑證歪歪扭扭,被老會計吐槽“像沒捆好的柴火”,后來練了幾次才像樣。
寫在最后:會計流程不難,難的是“細心”和“耐心”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會計流程其實是“標準化操作”: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再到賬簿、報表、報稅,一步扣一步。新手剛開始可能覺得繁瑣,尤其是面對一堆票據時會犯怵,但只要記住“細心審核、規范記賬、認真對賬”,多練幾次就能上手。
會計工作就像“財務管家”,管的是公司的“錢袋子”,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畢竟,數字不會說謊,每一筆賬背后都是公司的真實經營故事——而你,就是那個講故事的人。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345507.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