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記賬原理是什么
如果你是個小老板,是不是經常對著一堆發票、收據頭疼:“這錢到底花哪兒了?”“上個月明明賣了不少貨,怎么賬上沒剩錢?”;如果你剛入行做會計,是不是看著“借”“貸”兩個字就發懵:“為啥收到錢有時候記‘借’,有時候記‘貸’?”
其實,會計記賬原理沒那么玄乎,它本質上是一套“記錄經濟活動的規則”——就像我們寫日記要按時間順序、記清楚“誰、什么時候、做了什么”,記賬也有自己的“語法”,只要搞懂這套“語法”,不管是給自己家記賬,還是給公司管賬,都能清清楚楚。今天就用大白話給你講透,看完你也能當半個“財務明白人”。
一、先搞懂:記賬到底在“記”什么?別再把它當成“流水賬”
很多人覺得記賬就是“今天花了100塊買咖啡,明天收了500塊貨款,記下來就行”——這叫“流水賬”,只能看出錢的進出,卻看不出“錢變成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錢進出”。
真正的會計記賬,記的是“經濟活動的來龍去脈”。比如你開了家奶茶店,今天花500塊買了10斤牛奶:
流水賬只會寫“支出500元”;
會計記賬會寫“庫存商品(牛奶)增加500元,同時銀行存款減少500元”——既記了“錢花哪兒了”(變成了牛奶),又記了“錢從哪兒來的”(銀行賬戶)。
簡單說,記賬不是“記數字”,而是“記故事”:每一筆錢的變動,都要講清楚“誰變了、怎么變的、為什么變”。這就像拍電影,不僅要拍主角(錢),還要拍配角(資產、負債、收入、費用),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二、核心中的核心:會計恒等式,為什么是“永遠打不破的鐵律”?
不管你是給上市公司記賬,還是給自家記家庭收支,都繞不開一個公式——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這就是會計記賬的“憲法”,所有規則都從這里來。
可能你會說:“這公式看著就頭大,跟我有啥關系?”別急,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假設你想買房,總價100萬:
你自己掏了30萬(這叫“所有者權益”,是你真正擁有的);
跟銀行貸了70萬(這叫“負債”,是你欠別人的);
最后拿到手的房子值100萬(這叫“資產”,是你擁有的資源)。
所以:30萬(所有者權益)+70萬(負債)=100萬(資產)——是不是很簡單?
再比如你的奶茶店:
開業時你投了20萬(所有者權益),又跟朋友借了10萬(負債),手里一共有30萬現金(資產);
用10萬買了設備(資產變成“設備10萬+現金20萬”),等式還是“負債10萬+所有者權益20萬=資產30萬”;
賣奶茶賺了5萬(收入會增加所有者權益),此時所有者權益變成25萬,資產(現金)變成25萬,等式依然成立:負債10萬+25萬=35萬(資產)。
為什么這個等式永遠成立? 因為“資產”是你擁有的“東西”,這些“東西”要么是你自己的(所有者權益),要么是借別人的(負債),不可能憑空多出來,也不可能憑空消失。就像你錢包里的錢,要么是工資(自己的),要么是借的(負債),加起來肯定等于你現在有多少錢。
記住這個等式,后面的“借”“貸”就好理解了——所有記賬行為,都是為了保證這個等式永遠平衡。
三、手把手教你:記賬的“四步基本功”,看完就能上手
知道了“記什么”和“核心規則”,接下來就是“怎么記”。會計記賬有一套固定流程,就像做飯要“買菜-洗菜-切菜-炒菜”,一步都不能亂。
第一步:拿到“原始憑證”——記賬的“證據”不能少
你去超市買東西會要發票,公司發工資會有工資表,這些都是“原始憑證”——相當于記賬的“證據”。沒有憑證,記的賬就是“無源之水”,稅務局查賬時會出大問題。
新手注意:不是所有單子都能當憑證。比如你買菜時老板手寫的“收條”(沒有蓋章、沒有稅號),或者同事隨手寫的“借款單”(沒簽字),這些都不算有效憑證。必須是正規發票、蓋章的收據、有簽字的合同等,才能作為記賬依據。
第二步:寫“會計分錄”——用“借”“貸”把經濟活動“翻譯”成會計語言
拿到憑證后,就要寫“會計分錄”了。很多人被“借”“貸”嚇住,其實它們就是兩個符號,代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減方向,跟“增加”“減少”是一個意思。
記住一個簡單規則:
資產類科目(比如現金、設備、存貨):增加記“借”,減少記“貸”;
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科目(比如借款、應付工資、利潤):增加記“貸”,減少記“借”;
收入類(比如銷售收入):增加記“貸”(因為收入會增加所有者權益);
費用類(比如房租、水電費):增加記“借”(因為費用會減少所有者權益)。
舉個奶茶店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場景1:用銀行存款1000元買牛奶(存貨)
牛奶(存貨)是資產,增加了,記“借:庫存商品 1000”;
銀行存款是資產,減少了,記“貸:銀行存款 1000”;
分錄:借:庫存商品 1000 貸:銀行存款 1000。
場景2:賣奶茶收到現金500元
現金(資產)增加,記“借:庫存現金 500”;
銷售收入(收入)增加,記“貸:主營業務收入 500”;
分錄:借:庫存現金 5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500。
是不是沒那么難?就像“買牛奶”是“存貨多了,存款少了”,用“借”“貸”把這個過程寫下來就行。
第三步:登記“賬簿”——把分錄“分類匯總”,方便查賬
寫好分錄后,就要登記到“賬簿”里。賬簿就像“分類筆記本”,把同一類的業務記在一起。比如:
“現金日記賬”專門記現金的收支;
“庫存商品明細賬”專門記牛奶、茶葉等存貨的增減;
“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專門記每天賣了多少奶茶。
舉個例子:你每天賣奶茶的收入,都要在“主營業務收入明細賬”里記一筆“貸:500元”“貸:800元”,月底匯總,就能知道這個月一共賺了多少錢。
第四步:編“財務報表”——把賬簿數據“打包”,給老板/自己看結果
最后一步是編報表,最核心的有兩個:
資產負債表: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編的,告訴你“現在有多少資產,欠了多少錢,自己真正有多少”;
利潤表:告訴你“這個月/今年賺了多少錢”(收入-費用=利潤)。
比如奶茶店月底編利潤表:收入5萬,成本(牛奶、杯子)2萬,房租水電1萬,利潤就是2萬——老板一看就知道“哦,這個月賺了2萬”。
四、新手最容易踩的3個坑,避開就能少走90%彎路
記賬原理不難,但實操中很多人會出錯。我見過不少小老板因為這幾個問題,把賬記成了“糊涂賬”,最后要么多交稅,要么被稅務局罰款,一定要注意!
坑1:只記“收入”不記“隱性支出”,利潤看著高,實際虧了
比如你請朋友幫忙看店,沒發工資但請他吃了頓飯花了500元——很多人覺得“這是人情,不算支出”,就沒記賬。但從會計角度,這500元是為了經營花的,屬于“費用”,不記的話,利潤就會虛高(少減了500元費用),年底算稅時可能要多交稅。
解決辦法:只要是為了“賺錢”花的錢,不管是現金、轉賬,還是“人情債”,都要記下來。可以專門準備一個“支出小本本”,哪怕是買包煙招待客戶,也記上“招待費XX元”。
坑2:用“單式記賬”代替“復式記賬”,漏記一半業務
單式記賬就是“流水賬”,只記錢的進出,不記“錢變成了什么”。比如用1萬買設備,單式記賬只記“支出1萬”,但復式記賬會記“設備增加1萬,存款減少1萬”。時間長了,你可能會忘記“自己還有1萬的設備”,導致資產被低估。
解決辦法:養成“復式記賬”的習慣,每筆錢都問自己兩個問題:“錢從哪兒來?”“錢到哪兒去了?”比如收到客戶貨款,要想“錢來了(銀行存款增加),為什么來(賣了貨,收入增加)”,然后記“借: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坑3:憑證亂扔,查賬時“說不清道不明”
我之前遇到個老板,發票、收據隨便塞在抽屜里,月底記賬時找不到上個月的房租發票,只能憑記憶記“房租5000元”。結果年底稅務局查賬,說“沒有發票,這筆支出不能稅前扣除”,硬生生多交了1000多塊稅。
解決辦法:憑證一定要按時間順序整理好,用夾子分類夾起來(比如“收入憑證”“費用憑證”“采購憑證”),最好掃描成電子版存檔。記住:稅務局只認憑證,不認“我記得”。
為什么普通人也要懂點記賬原理?不只是會計的事
可能你會說:“我又不是會計,學這個干嘛?”其實記賬原理是“財商的基本功”——不管你是打工族、小老板,還是家庭主婦,懂點記賬原理,能幫你把生活和事業打理得更清楚。
對打工族:記家庭收支時,知道“工資收入”“理財收益”是“所有者權益”,“房貸”“信用卡賬單”是“負債”,能更清楚自己的“凈資產”有多少,避免“月光”;
對小老板:不用再依賴會計,自己能看懂報表,知道“哪些產品賺錢”“哪些費用太高”,做決策時心里有底;
對普通人:至少不會被“假賬”忽悠——比如看到某公司報表“利潤很高但現金很少”,你就會想“是不是利潤是造假的?”(因為利潤高通常現金也會增加,除非有貓膩)。
會計記賬原理,說到底就是“用規則記錄經濟活動,用數據反映真實情況”。它不只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分錄,更是一種“讓一切變得清晰”的思維方式。不管你是為了工作還是生活,花點時間搞懂它,你會發現:原來“算賬”沒那么難,原來自己也能做個“財務明白人”。
尊重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http://www.abtbt.com.cn/Accounting/344200.html,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