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注冊會計師需要考什么
如果你點開這篇文章,大概率是正在糾結“要不要考注會”“注會到底考什么”,或者已經下定決心要備考,卻對著一堆信息感到頭禿。說實話,注會(CPA)作為財會領域的“天花板證書”,確實讓不少人又愛又怕——愛的是它能給職業發展帶來的加持,怕的是“聽說很難考,我能行嗎?”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把“國家注冊會計師需要考什么”拆解得明明白白:從報考門檻到考試科目,從各科特點到備考策略,甚至會聊聊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如果你真心想考注會,建議花10分鐘認真看完,至少能幫你少走半年彎路。
一、報考注冊會計師,這些門檻你得先邁過
很多人第一步就卡在這里:“我學歷夠不夠?不是會計專業能考嗎?”其實注會的報考條件比你想的“友好”得多,官方要求就兩條,記好:
1. 學歷要求:具有高等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學歷(比如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只要是國家承認的學歷就行),或者具有會計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比如中級會計師、中級經濟師,這條主要是給學歷不夠但有職稱的人準備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大專應屆生,畢業當年就能報名;如果你是本科在讀,大四畢業前的那個4月(報名期)也能報,只要拿證時能提供學歷證明就行。非會計專業?完全沒問題,我見過學計算機、英語甚至臨床醫學的人考下注會,跨專業反而可能因為思維不同,學審計、財管時更有優勢。
2. 其他要求:沒有年齡限制(我見過50歲阿姨邊帶孫子邊備考,3年考完專業階段),沒有工作經驗要求(應屆生就能考),只要你不是“被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自處罰決定之日起至申請報名之日止不滿5年者”或“以前年度參加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因違規而受到禁考處理期限未滿者”,基本都能報。
重點提示:如果你現在還沒畢業(比如大二、大三),別著急提前學太多,先把本專業學好,等大四再開始準備完全來得及,不然戰線拉太長容易疲憊。
二、考試科目拆解:專業階段+綜合階段,到底考什么?
注會考試分“專業階段”和“綜合階段”,必須先通過專業階段,才能考綜合階段。就像打游戲,得先過“六關小Boss”,才能打“最終大Boss”。
(一)專業階段:6科,5年過,每科都是“硬骨頭”
專業階段有6科,分別是《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財務成本管理》(簡稱“財管”)《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簡稱“戰略”)。官方要求“5年內通過6科”,也就是說,你可以一年考1科,也可以一年考6科(但不建議,后面會說原因),只要5年內把6科都考過(每科滿分100分,60分合格),就能拿到專業階段合格證。
這6科到底考什么?我用大白話給你拆解:
《會計》:注會的“地基”,所有科目的基礎。比如企業怎么記賬、收入怎么確認、資產怎么計量(像大家常聽說的“商譽減值”“金融工具”都在這科)。學好會計,再學審計、稅法、財管會輕松很多。難點在于內容多(30多章),準則更新快(每年都會有新政策加進來),需要理解+記憶,光背分錄沒用,得懂“為什么這么做”。
《審計》:很多人覺得審計“天書”,其實它就是教你“怎么查別人的賬”。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去企業審計,要怎么抽憑、怎么做函證、怎么判斷企業有沒有造假。重點是“審計流程”和“風險識別”,需要邏輯思維,建議結合會計一起學(比如會計里的“收入確認”,審計里就會講“怎么查收入有沒有虛構”)。
《稅法》:“碎法”,各種稅種的集合(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重點,占分近70%)。考的是“怎么算稅”“什么時候交稅”“有什么優惠政策”。比如企業賣貨要交增值稅,利潤要交企業所得稅,股東分紅要交個稅,這些都得會算。難點是稅種多、政策碎,每年還會有新的稅收優惠(比如近幾年的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增值稅留抵退稅),需要及時更新知識。
《經濟法》:偏記憶的科目,講的是“商業活動中的規矩”。比如公司法(開公司要注意什么)、合同法(簽合同怎么避坑)、證券法(上市公司不能做什么)、破產法(企業倒閉了怎么辦)。難度不算大,但需要精準記憶(比如“董事會人數是3-13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要占1/3以上”),適合考前集中突擊。
《財管》:“理科生友好型”科目,計算量超大。考的是“企業怎么管錢”,比如怎么做財務分析(算毛利率、凈利率)、怎么做投資決策(凈現值、內含報酬率)、怎么管成本(本量利分析)。需要背很多公式(光公式就有上百個),但不是死記硬背,要理解公式背后的邏輯(比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為什么要加風險溢價),還要練速度(考試時平均1.5分鐘就得做一道題,計算器要按得快)。
《戰略》:最“虛”但也最“實用”的科目。講的是“企業怎么活下去、活得好”,比如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波特五力模型(行業競爭格局)、公司治理(怎么防止大股東侵占小股東利益)。內容不多(10章左右),但需要結合案例分析(考試最后有50分的綜合題,給一個企業案例,讓你分析戰略問題),所以平時要多看看商業新聞(比如華為的研發戰略、瑞幸的擴張戰略),培養“商業敏感度”。
(二)綜合階段:1科,“職業能力綜合測試”,沒有年限要求
通過專業階段后,就可以考綜合階段了。綜合階段只有1科,分“試卷一”和“試卷二”,兩卷合計60分合格(單卷不單獨計分),沒有年限限制(哪怕你專業階段考完隔10年再考綜合,也沒問題)。
試卷一:主要考“會計+審計+稅法”,結合實務案例,讓你判斷企業會計處理對不對、審計程序有沒有問題、稅務處理合不合法。比如給一個上市公司的年報,讓你指出收入確認的錯誤,或者審計時函證沒做到位的風險。
試卷二:主要考“財管+戰略+經濟法”,同樣是案例分析,比如讓你給企業做投資決策分析、設計公司治理結構、分析行業競爭戰略。
綜合階段的核心是“實務應用”,不需要像專業階段那樣死摳分錄或公式,而是要把6科知識融會貫通,像個“真的注冊會計師”一樣去解決問題。很多人說“綜合比專業簡單”,確實,只要專業階段基礎扎實,綜合階段花2-3個月復習足夠了。
三、科目難度大PK:第一次考,選哪幾科最合適?
6科難度差異很大,盲目報考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我結合身邊100+考生的經驗,給各科難度排個序(從難到易):
財管 > 會計 > 審計 > 稅法 > 戰略 > 經濟法(僅代表普遍感受,因人而異,比如理科生可能覺得財管簡單,文科生覺得經濟法輕松)。
第一次考,建議報2-3科,別貪多。給幾個經典搭配,你可以對著選:
零基礎/跨專業:會計+經濟法。會計打基礎,經濟法偏記憶,難度適中,適合入門。
有點會計基礎:會計+稅法。這兩科聯系超緊密(比如會計里的“應交稅費”就是稅法的內容),一起學能省時間,而且稅法能幫你理解會計里的稅務處理。
時間多、基礎好:會計+審計+稅法。“黃金三巨頭”,三科加起來占專業階段內容的60%,但難度也大,適合全職備考或每天能學4小時以上的人。
避坑提醒:別一上來就報6科!我見過一個應屆生,信心滿滿報了6科,結果每天學10小時還是顧不過來,最后只過了2科,反而打擊了積極性。注會是“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穩扎穩打比“一口吃成胖子”更重要。
四、備考注會:這3個“實用技巧”,比熬夜刷題更有用
很多人備考注會,就知道“死磕教材”“瘋狂刷題”,但效率很低。分享3個親測有效的方法,幫你少走彎路:
1. 別糾結“教材要不要看”,重點抓“考點”
官方教材很厚(會計教材700多頁),直接看容易暈。建議:基礎階段跟網課學(選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比如會計選張敬富、審計選劉圣妮,每個老師風格不同,試聽2節課再決定),把老師講的“考點”記在筆記本上,教材只作為“字典”——遇到不懂的概念再翻。
比如會計里的“長期股權投資”,教材講得很復雜,但老師會總結“成本法轉權益法的3步走”,直接記這個結論和例題,比看教材效率高10倍。
2. 刷題不在多,在“精”和“復盤”
很多人刷了5000道題,還是考59分,問題出在“只刷題不復盤”。正確做法是:每科準備一個“錯題本”,記錄錯題的“考點”“錯誤原因”(是知識點沒懂?還是粗心?)“正確思路”。 比如稅法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你錯了,要寫清楚“為什么不能抵扣”(是用于免稅項目?還是進項發票不合規?),下次遇到類似題才不會再錯。
真題至少刷3遍:第一遍按章節刷(基礎階段),第二遍按套卷刷(強化階段),第三遍只刷錯題(沖刺階段)。近5年的真題最有價值,能反映出題人的思路。
3. 利用“碎片時間”,把時間“拼”起來
備考注會最缺的就是時間,尤其是在職考生。別總說“我沒時間”,試試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上下班路上聽網課(1.5倍速,重點聽考點回顧),午休時做10道經濟法選擇題,睡前花10分鐘復盤當天學的知識點。 每天碎片時間湊1小時,一年就是365小時,足夠學完2科了。
我之前帶過一個在職媽媽,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2小時,晚上孩子睡后學1小時,周末全天學,3年考完專業階段。她說:“沒時間都是借口,你真想做一件事,總能擠出時間。”
五、最后想說:考注會,難的不是“考什么”,是“能不能堅持”
我見過太多人,一開始熱血沸騰買了教材、報了班,學了1個月就因為“太難了”“沒時間”放棄了。其實注會考試,知識點是固定的,方法是可復制的,真正難的是“堅持”——堅持每天學2小時,堅持遇到難點不逃避,堅持5年不放棄。
如果你問我“普通人能考下注會嗎?”我的答案是:“能,但前提是你真的想考,并且愿意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它不會讓你一夜暴富,但能讓你在財會領域擁有更多選擇權——進事務所、去企業做財務經理、考公務員進財政局,甚至轉行到金融行業,注會都是一塊“硬通貨”。
最后提醒:注會考試每年4月報名,8月底考試(專業階段),具體時間以當年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發布的公告為準。如果你決定考,現在就可以開始準備明年的考試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
(注:文中考試政策、科目設置等內容參考2023年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報名簡章,最新信息請以官方最終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