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專升本考什么_會計自學要買什么書
摘要
如果你正糾結“會計專升本考什么”,或對著一堆會計書不知道從哪本開始啃,這篇文章能幫你理清思路。會計專升本的考試內容分“公共課+專業課”,各省雖有差異但核心考點逃不出這幾類;自學選書更不用盲目跟風,按“入門打基礎強化提分沖刺模擬”三階段挑書,再避開幾個常見坑,零基礎也能少走半年彎路。
一、會計專業專升本到底考什么?先搞懂這兩類核心科目
很多同學一開始備考就像無頭蒼蠅,要么盯著“專升本考綱”發呆,要么聽學長說“考高數很難”就打退堂鼓。其實會計專升本的考試內容沒那么玄乎,拆開來看就兩類:公共課+專業課。各省具體科目會有差異(比如江蘇考英語+高數,浙江考英語+語文),但核心考點和備考邏輯是相通的。
1. 公共課:別讓“拉分科目”拖后腿
公共課是所有專升本專業都要考的,會計專業常見的組合有兩種:
英語+高等數學(偏理科省份,如山東、河南、江蘇)
英語+大學語文(偏文科省份,如浙江、安徽部分院校)
不管考哪科,英語幾乎是“標配”,而且分值占比不低(通常100-150分)。很多會計專業的同學英語基礎一般,總覺得“會計靠做題,英語不重要”,但每年都有專業課考滿分、英語差10分沒上岸的例子——英語是“門檻分”,至少要保證過線,想沖好學校就得往80分以上努。
高數(如果考的話)是另一個“老大難”。會計專業的高數考得不算深,重點在微積分(導數、積分)、線性代數(行列式、矩陣),比如“求某企業成本函數的導數,分析邊際成本變化”這種應用題,其實是把數學公式套進會計場景里。我當時備考時,先花兩周把高中數學撿起來(比如函數定義域、基本不等式),再啃專升本高數教材,比直接硬剛省了不少力。
劃重點:公共課各省差異大,一定要先查目標省份的“教育考試院官網”或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比如“XX省2024年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大綱”),別道聽途說!
2. 專業課:這3科是“核心中的核心”
會計專升本的專業課,不同學校會有微調,但90%的院校逃不出這三科:《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部分院校還會加《財務管理》或《審計學》。別被科目數量嚇到,它們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1)《基礎會計》:會計入門的“地基”,考再簡單也別輕敵
這科是給零基礎同學“掃盲”的,考點集中在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會計等式、會計分錄、會計憑證與賬簿。比如“企業用銀行存款買原材料,分錄怎么寫?”“試算平衡表不平,可能哪里出錯了?”這些基礎題,看似簡單,但每年都有同學因為分錄格式寫錯(比如忘了寫“借/貸”方向)、會計科目記混(把“應收賬款”寫成“其他應收款”)丟分。
備考小技巧:拿一張A4紙畫“會計科目樹狀圖”,把資產類(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固定資產)、負債類(短期借款、應付賬款)等科目分類寫下來,每天早晚各看10分鐘,兩周就能記牢。
(2)《財務會計》:分值占比最高,難點在“會計準則應用”
如果說《基礎會計》是“小學算術”,《財務會計》就是“初中代數”——它講的是具體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比如收入確認、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計價、金融資產核算等。考點很細,比如“新收入準則下,‘控制權轉移’和‘風險報酬轉移’的區別”“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的計算公式”,這些不僅要背,還要會算、會分析。
我當時學到“長期股權投資”時卡了一周,對著教材看半天還是分不清“成本法”和“權益法”,后來找了個企業真實案例:A公司買了B公司30%的股份,B公司當年盈利100萬,A公司該怎么記賬?結合案例一步步推,突然就通了——學財務會計,別死記條文,多找“企業真實業務場景”代入。
(3)《成本會計》:計算量大,但“套路性”強
成本會計是很多同學的“噩夢”,因為要算“材料成本分配”“生產費用歸集”“完工產品與在產品成本劃分”,表格多、公式雜。但其實它的“套路”很固定:比如“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這三種成本計算方法,每種方法的適用場景(大批大量生產用品種法,小批單件生產用分批法)和計算步驟(先歸集直接材料,再算直接人工,最后分攤制造費用)都是固定的,練10道典型例題就能摸到規律。
避坑提醒:別一開始就做難題!先把“材料費用按定額消耗量比例分配”“輔助生產費用的交互分配法”這些基礎題型練熟,再挑戰綜合題,不然很容易打擊信心。
二、會計自學怎么選書?3個階段書單+避坑指南
會計自學最忌諱“囤書”——我見過有同學買了十幾本教材,結果每本都翻了前50頁就放棄了。其實選對書比多買書重要10倍,按“入門強化沖刺”三階段挑書,每階段2-3本就夠了。
1. 入門階段(0基礎/基礎薄弱):先啃“大白話教材”,別碰“大部頭”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看懂會計是什么,能做簡單分錄”,選書標準:例子多、語言通俗、帶課后題。
(1)《會計學原理》(立信會計出版社,李海波版)
這本是會計入門“神書”,沒有之一!作者把會計概念講得像“講故事”,比如解釋“會計主體假設”,就說“你開了家奶茶店,店里的錢和你自己的零花錢要分開記,這就是會計主體”;講“復式記賬”,直接用“奶茶店買牛奶”的例子:“一方面錢少了(貸銀行存款),一方面牛奶多了(借原材料)”。課后題都是基礎分錄題,答案詳細,適合零基礎上手。
(2)《會計基礎一點通》(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馬靖昊版)
馬靖昊老師被稱為“會計界段子手”,書里全是“接地氣”的解釋:比如把“借增貸減”“借減貸增”編成口訣(“資產成本費用借增貸減,負債權益收入借減貸增”),還畫了很多漫畫圖(比如用天平表示“會計等式平衡”)。我當時把這本書當“課外書”看,一周就把會計要素、會計科目這些基礎概念搞懂了,比硬啃教材輕松多了。
使用方法:每天看1章,看完后用30分鐘做課后題,重點練“分錄題”(比如從“收到投資款”到“支付水電費”,把企業常見業務分錄寫一遍),錯題用紅筆標出來,周末集中復盤。
2. 強化階段(有基礎后):主攻“考點覆蓋全+帶真題解析”的書
這個階段要“針對性提分”,重點抓專業課核心考點,選書標準:緊扣專升本考綱、帶歷年真題、有詳細解析。
(1)《中級財務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劉永澤版)
別看書名帶“中級”,其實專升本財務會計的考點基本都在這本書里。它把“收入”“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重點章節講得很細,比如“收入確認五步法”,每一步都配了企業案例(賣商品、提供服務、建造合同),還標注了“專升本常考點”(比如“附有銷售退回條款的銷售”)。課后題難度和專升本真題接近,解析也很到位(會告訴你“這題考的是哪個準則條款”)。
(2)《成本會計學習指導與習題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富生版)
成本會計光看教材不夠,必須多做題,這本習題集是“最佳搭檔”。它按“成本計算方法”分章節,每章先總結“考點清單”(比如分批法的計算步驟),再配“基礎題+提高題+真題”,最后附詳細答案(包括表格計算過程)。我當時把“分步法”那一章的習題做了3遍,從一開始算錯在產品成本,到后來能在20分鐘內做完一道綜合題,進步特別明顯。
(3)目標省份《專升本會計歷年真題集》(一定要買“本省專用”!)
各省考綱和題型差異大,比如河南會計專升本考“名詞解釋”,浙江不考;山東考“業務綜合題”,江蘇考“案例分析題”。買真題時一定要認準“XX省會計專升本歷年真題”(比如“山東省2018-2023年會計專升本真題及解析”),別買“全國通用版”(很多題和本省考點不符)。做真題時按考試時間掐表練,比如專業課150分鐘,就定好鬧鐘,強迫自己在規定時間內寫完,提前適應考試節奏。
3. 沖刺階段(考前2個月):用“模擬卷+錯題本”查漏補缺
最后階段別再啃新書了,重點是“復盤錯題+模擬實戰”,選書標準:貼近真題難度、帶預測考點、答案簡潔明了。
(1)《會計專升本沖刺模擬試卷》(選銷量高的本省版本)
模擬卷不用買太多,3-5套就夠了,重點看它的“命題思路”是否和真題一致。比如真題里“財務會計”占60分,模擬卷也應該按這個比例分配;真題喜歡考“固定資產折舊”,模擬卷里也應該有類似題型。做模擬卷時,把錯題分類記在錯題本上(比如“分錄錯誤”“計算失誤”“知識點盲區”),最后一周只看錯題本,針對性補漏。
(2)自己整理的“考點筆記”(比任何書都有用!)
沖刺階段最寶貴的資料是你自己整理的筆記。比如把《財務會計》里“收入確認”的5個條件、“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步驟、《成本會計》里3種成本計算方法的對比表,都濃縮在幾張A4紙上,每天花20分鐘過一遍。我當時把這些筆記貼在書桌前,吃飯、睡前都能瞟兩眼,到考前幾乎能背下來,上考場時心里特別踏實。
自學選書避坑指南:這3類書千萬別買!
“大部頭”教材:比如注冊會計師的《會計》教材,內容太深,專升本根本不考,只會浪費時間;
“舊版考綱配套書”:每年考綱可能微調(比如新增“新租賃準則”考點),一定要買最新版(看版權頁的“印刷時間”);
“萬能題庫”:題目太多太雜,沒有針對性,不如把真題和教材課后題吃透。
會計專升本難的不是“考什么”,而是“怎么學”——搞懂考試科目和核心考點,選對分階段的書,再加上每天2-3小時的堅持,零基礎也能上岸。最后提醒:各省考試科目和考綱可能會有調整,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請以目標省份教育考試院或報考院校官方最終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