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會計基礎工作就像企業財務的“地基”,憑證填得規不規范、賬目記得清不清楚、數據對得準不準確,直接關系到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甚至影響老板做決策。但現實中,不少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成了“老大難”——不是憑證缺斤少兩,就是賬目混亂不堪,甚至連基本的對賬都做不明白。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看看這些“地基問題”到底出在哪。
一、企業認知:把會計當“記賬工具”,而非“管理抓手”
“會計不就是記個賬、報個稅嗎?要那么專業干嘛?” 這話我不止一次聽老板說過。在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眼里,會計崗位的價值僅限于“合規”——只要能應付稅務、工商檢查,不出大問題就行,至于基礎工作扎不扎實,沒人在乎。
之前接觸過一家做服裝批發的公司,老板覺得“會計越便宜越好”,找了個兼職會計,一個月來兩天,隨便填填憑證、報個稅就完事。結果去年查賬時發現,近三年的成本發票有一半沒附入庫單,銀行流水和賬目對不上的地方有幾十筆,最后不僅被稅務罰款,連想申請貸款都因為財務數據“拿不出手”被拒了。
這種認知偏差直接導致企業在會計基礎工作上“舍不得投入”:不肯花高薪請專業會計,不肯買正規財務軟件,甚至連最基本的憑證裝訂機、檔案柜都懶得配。會計崗位成了“邊緣崗”,基礎工作自然成了“沒人管的孩子”。
二、人員能力:老會計“吃老本”,新會計“沒人帶”
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問題。要么是老會計觀念陳舊,要么是新會計沒人教,要么干脆就是“半路出家”的新手在硬撐。
先說老會計“經驗主義”陷阱。我認識一位干了20年的老會計,到現在還在用“手工賬本+Excel”記賬,覺得“軟件都是花架子,不如手寫記得牢”。結果呢?上個月做報表時,因為Excel公式錯了一個符號,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勾稽關系對不上,查了三天才找到問題。現在會計準則、稅法更新這么快,死守著老一套經驗,連電子發票怎么歸檔、增值稅申報的新流程都搞不懂,基礎工作能不出錯嗎?
再看新會計“野蠻生長”。很多小公司招個剛畢業的會計,沒人帶、沒人教,老板一句“你自己摸索著來”就把人扔在崗位上。有個小姑娘跟我吐槽,她入職三個月,沒人教她怎么填費用報銷單,怎么審核原始憑證,全靠自己在網上搜教程。結果有次給銷售報銷差旅費,把“住宿費”寫成了“業務招待費”,導致公司多交了幾千塊企業所得稅,被老板罵了半天。
更糟的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會計。有些公司為了省錢,讓行政、出納甚至老板娘兼職做會計,這些人沒系統學過會計知識,連“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都搞不懂,做出來的賬要么科目用錯,要么摘要寫得含糊不清(比如“付費用”“收貨款”,具體付什么費用、收哪家貨款全靠猜),基礎工作能不薄弱嗎?
三、制度流程:要么“沒規矩”,要么“規矩是擺設”
會計基礎工作要做好,制度和流程是“骨架”。但很多企業要么根本沒制度,要么制度寫在紙上、貼在墻上,實際操作中全憑“老板一句話”。
先說“沒制度”的混亂。有家餐飲連鎖企業,全國十幾家門店,財務居然沒統一的報銷制度——北京門店報銷差旅費要附行程單,上海門店不用;廣州門店發票必須是增值稅專用發票,深圳門店普票也行。會計做賬時,今天按這個標準,明天按那個標準,時間一長,賬目亂得像“一鍋粥”,連哪筆錢是哪個門店花的都分不清。
更常見的是“制度是擺設”。不少公司明明有《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但實際執行中全看“人情”:老板的親戚報銷,沒發票也能簽字通過;銷售總監的費用超標,會計想攔卻被懟“你懂什么,這是為了談業務”。之前有個會計跟我訴苦,她公司規定“單筆支出超5000元必須附合同”,但老板簽的一筆2萬塊的“咨詢費”,只有一張手寫收據,她不敢不報,只能硬著頭皮入賬,結果后來被稅務查到,認定為“虛列費用”,公司被罰了款,她也背了鍋。
沒有制度,會計工作就沒標準;有制度不執行,會計就成了“背鍋俠”。這種情況下,基礎工作想做好都難。
四、技術工具:還在用“老古董”硬扛,信息化成了“空架子”
現在都2024年了,居然還有公司在用“手工記賬+算盤對賬”?聽起來夸張,但現實中,不少中小企業的財務工具還停留在“石器時代”——舍不得買財務軟件,或者買了軟件卻只用最基礎的“記賬”功能,其他模塊全閑置。
我見過一家做建材的公司,買了某知名財務軟件,但會計只會用“填制憑證”和“生成報表”兩個功能,像“固定資產管理”“存貨核算”這些模塊完全沒用起來。結果呢?公司倉庫里的鋼材、水泥,賬上記的數量和實際庫存差了十幾噸,會計查了半個月都沒找到原因——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可以用軟件的“存貨對賬”功能,只能一筆一筆翻憑證核對。
還有些公司,財務軟件和業務系統“兩張皮”——銷售數據在CRM里,采購數據在ERP里,財務數據在會計軟件里,三個系統互不聯通。會計要做報表,得先從CRM導出銷售數據,再從ERP導出采購數據,手動錄入到會計軟件里,中間只要錯一個數,整個報表就全錯了。這種“低效率、高錯誤率”的操作,基礎工作能扎實才怪。
五、外部監管:“雨過地皮濕”,企業僥幸心理重
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和外部監管“寬松”也有關系。雖然稅務、財政部門會定期檢查,但很多時候是“抽樣檢查”,或者檢查時只看“大面”——只要沒偷稅漏稅,憑證、賬目這些“細節”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個會計跟我透露,他們公司的憑證粘貼得亂七八糟,有些發票甚至沒蓋章,但之前稅務檢查時,管理員只是翻了翻報表,問了句“稅負率正常嗎”,就走了。這種“寬松”讓很多企業產生了僥幸心理:“反正檢查也查不出啥,基礎工作差不多就行。”
更重要的是,即使查出問題,處罰也往往“點到為止”。比如某公司因為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被罰款2000元,老板覺得“這點錢不算啥,比請個好會計便宜多了”,根本不會因此重視基礎工作。監管壓力傳導不到位,企業自然缺乏改進的動力。
其實說到底,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企業認知、人員能力、制度流程、技術工具、外部監管等多方面問題的“疊加效應”。但無論原因是什么,“地基”不牢,財務這座“大樓”遲早會出問題——小到賬目混亂影響決策,大到稅務風險、資金風險讓企業栽跟頭。希望今天聊的這些,能讓更多企業意識到:會計基礎工作不是“小事”,而是關系到企業生死的“大事”。